"酒罢歌余兴未阑":筵席散去人未归,兴致未尽,
# 兴未阑:意兴犹未尽。,酒罢歌余:酒饮罢,歌听完,是热闹场面已经结束。
"小桥清水共盘桓":流连于小桥流水之间不舍得离去。
# 盘桓:徘徊不舍离去。此句承上句“兴未阑”,兴致犹有未尽者,在与小桥流水的盘桓。,清:一作秋。
"波摇梅蕊当心白":梅花倒映波心摇曳出白光闪闪,
# 梅蕊当心白:岸边梅树倒映入湖心。“白”指水波中倒映之梅蕊的朦胧色。此景乃词人站在小桥上所见。梅蕊:指梅花妆。《太平御览》卷970引《宋书》:“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檐之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后人多效之。”含章,官殿名。华,花。伤心白:一作当心白。指月色。,波摇:水波摇动。
"风入罗衣贴体寒":风吹入薄薄的罗衣十分寒冷。
# 风入罗衣贴体寒:此句写桥上人风寒透体。
"且莫思归去":千万不要想着归去,
# 且莫:暂且不要之意。
"须尽笙歌此夕欢":如此良宵,应该笙歌尽欢才对啊。
# 须尽:一定要竭力做到之意。
五代南唐词人
冯延巳(903~960),五代南唐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同平章事。善辨说,能文章,工书法,尤长于词。其词多写男女离情别恨,语言清丽,善于借景抒情,词风婉约,对北宋晏殊、欧阳修等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谒金门·风乍起》等。 宋人辑为《阳春集》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劝酒词。词人描写了宴后场景与心境,体现了词人对当下欢乐时光的留恋与尽情享受的态度,表达了词人在富贵闲适表象下深藏的惆怅与落寞。
2. 分段赏析
“酒罢歌余兴未阑”开篇直入主题,点明酒宴的进程。酒已饮完,歌舞也已结束,但宾客们兴致依旧高涨,意犹未尽。此句简洁地交代了劝酒的前提条件,正是因为宴后兴致未减,才有了后续一系列活动和劝酒之言,为整首词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侧面烘托出这场酒宴氛围的热烈欢愉。“小桥秋水共盘桓”描绘出宴后众人的活动场景。宾客们离开宴席,来到小桥边,在秋水畔徘徊漫步。“小桥”“秋水”营造出静谧、闲适的氛围,与宴中的热闹形成对比,展现出众人在宴后放松的状态。“盘桓”一词,生动地表现出宾客们对当下情境的喜爱与留恋,也暗示着他们不舍离去,为下文主人劝酒做了铺垫。“波摇梅蕊当心白”词人以细腻笔触描绘出月光下独特的景致。水波荡漾,倒映着梅花的花蕊,花心洁白,在水中摇曳生姿,画面清新雅致,富有诗意。这一句让人不禁联想到北宋初林逋咏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者在描绘梅与水相映之景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不过从时间季节角度考量,这里存在矛盾。词中提到“秋水”,暗示是秋季,而遍查《全宋词》,未见写秋日梅花的先例,梅花一般在冬季开放,这或许是词人创作时的疏忽,信手拈来的意象搭配出现了时间季节上的不契合,但也无伤大雅。“风入罗衣贴体寒”细腻地刻画了宾客的感受。秋夜的微风穿过轻薄的罗衣,带来丝丝寒意,让宾客真切地感受到寒冷。这一感受为下文宾客提议归去做了铺垫,同时也通过环境的变化,增添了词作的层次感,使场景描写更加生动真实,也让劝酒的情节发展更具合理性。“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是主人的劝酒之语,情感真挚而热烈。主人劝诫宾客暂且不要想着回家,一定要尽情享受这一晚笙歌相伴的欢乐时光。“且莫”“须尽”语气坚定,充满热情与恳切,既体现出主人的好客与豪爽,也传达出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希望宾客们能够忘却时间,尽情畅饮玩乐,将劝酒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出及时行乐的豁达心态。
# 此词开端“酒罢歌余兴未阑”一句,前四字是写两件事情的结束,而后三字却暗示了另一些事情的开端。
叶嘉莹《伽陵论词丛稿》
上一篇:唐·徐惠《拟小山篇》
下一篇:唐·刘沧《咸阳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