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出乘轻屐":趁着闲暇,穿上轻便的木屐出门,
"徐行蹋软沙":慢慢地行走在柔软的沙滩上。
"观鱼傍湓浦":在湓浦边驻足观赏水中游动的鱼儿,
"看竹入杨家":然后走进姓杨的人家去欣赏竹林。
"林迸穿篱笋":竹林中,竹笋奋力穿过篱笆生长出来,
"藤飘落水花":藤蔓上的花朵飘落,洒在水面上。
"雨埋钓舟小":细雨如丝,小小的钓舟仿佛被雨幕笼罩,
"风飏酒旗斜":微风轻拂,酒肆的旗帜随风倾斜飘扬。
"嫩剥青菱角":剥开鲜嫩的青菱角,
"浓煎白茗芽":精心煎泡着清香浓郁的白茶。
"淹留不知夕":在这里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已到傍晚,
"城树欲栖鸦":城外树上的乌鸦正要归巢栖息。
"柳影繁初合":柳树枝叶繁茂,初成浓密的树荫,
"莺声涩渐稀":黄莺的啼叫声也渐渐变得干涩、稀少。
"早梅迎夏结":早开的梅花在迎接夏天的时光中结出果实,
"残絮送春飞":残留的柳絮在风中飞舞,似乎在送别春天。
"西日韶光尽":西边的太阳即将落下,一天的美好时光将尽,
"南风暑气微":南风吹来,带着微微的暑气。
"展张新小簟":展开新的小竹席,
"熨帖旧生衣":把旧的夏衣熨烫平整。
"绿蚁杯香嫩":杯中飘着酒沫的新酿美酒香气清嫩,
"红丝脍缕肥":切成细丝的红色鱼肉片新鲜肥美。
"故园无此味":故乡没有这样的美味和惬意,
"何必苦思归":又何必苦苦地思念着回去呢?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了江边乡村的诸多景色,林笋、藤花、西日、南风等,借这些清新自然之景,抒发了自己闲游时悠闲自在的心情以及对眼前美好景致的喜爱之情,“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直接表达了对当下之地的留恋。细节描写:“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对剥菱角、煎茶的细节进行刻画,生动展现出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生活的闲适与惬意。多感官描写:“观鱼傍湓浦,看竹入杨家”“柳影繁初合,莺声涩渐稀”,从视觉角度描写观鱼、看竹、柳影之景,同时以“莺声涩渐稀”从听觉角度增添画面感,多角度地呈现出春末夏初的景象,丰富读者的感受。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两联“闲出乘轻屐,徐行蹋软沙。观鱼傍湓浦,看竹入杨家”,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诗人穿着轻便木屐,悠然行走在软沙上,在湓浦边观鱼,又进入杨家观赏竹子,展现出悠闲自在的出游状态。后两联“林迸穿篱笋,藤飘落水花。雨埋钓舟小,风飏酒旗斜”,借景抒情,刻画了林中竹笋穿出篱笆、藤花飘落水面,以及雨中钓舟、风中酒旗的景象,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场景,展现出江郭独特的风貌。尾联“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淹留不知夕,城树欲栖鸦”,诗人品尝着嫩菱角和浓茶,沉浸其中竟不知天色已晚,城树上乌鸦欲栖息,进一步体现诗人闲游时的惬意与沉醉。第二首:前两联“柳影繁初合,莺声涩渐稀。早梅迎夏结,残絮送春飞”,描写春末夏初时,柳影逐渐浓密,莺声变得涩滞且渐稀少,早梅迎夏结子,残絮送春飘飞,细腻展现了季节交替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后两联“西日韶光尽,南风暑气微。展张新小簟,熨帖旧生衣”,写夕阳西下,春光即将消逝,南风带来微微暑气,诗人展开新竹席,整理旧夏衣,表现出对季节变化的感知和顺应。尾联“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诗人品尝着美酒佳肴,觉得味道鲜美,认为故园未必有此美味,何必苦苦思念故乡,表达出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与满足。
上一篇:唐·白居易《王夫子》
下一篇:唐·皮日休《添鱼具诗·箬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