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yuán
zhě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óng
huàn
yóu
nián
zài
cháng
ān
suǒ
wéi
yuán
jūn
nǎi
zhī
dìng
jiāo
nán
shān
shàng
miáo
jìng
cùn
suì
hán
yào
jīn
shuǐ
zhǐ
chǐ
yǒu
lán
zhī
shì
jiǔ
chǔ
shì
xuān
jǐng
shuǐ
yǒu
jié
qiū
zhú
gān
竿
wéi
tóng
xīn
yǒu
sān
fāng
suì
lán
huā
xià
ān
yóu
xuě
zhōng
bēi
jiǔ
huān
héng
mén
xiāng
féng
yíng
dài
guān
chūn
fēng
gāo
shuì
qiū
yuè
shēn
kàn
wéi
tóng
dēng
wéi
tóng
shǔ
guān
suǒ
zài
fāng
cùn
xīn
yuán
duān

译文

自从我做官,已经在长安呆了七年了。所交到的朋友只有元稹一个,这才知道找到挚友的艰难。难道没有小人物么,却经不住一年一度的寒风。难道没有身居要职的大人物么,近在咫尺,但脸色说变就变。元稹与他们的不同就是,即使经过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誓言。像是没有波澜的古井之水,又像是秋天节节分明的竹杆。我们结为好友,已经满三年了。二人一起骑马赏花,也一起在雪中共饮。在家中迎接彼此,根本不需要穿戴发带与发冠。二人既可以在春日睡到太阳高照,也可以在秋夜畅聊到深夜。二人交好不是因为一起登科,也不是因为同署官位。只是因为二人心意相契合,内心深处没有异念杂想。

逐句剖析

"自我从宦游":自从我做官,

# 宦游:做官。白居易从二十八岁时考科举,开始走上入仕道路。

"七年在长安":已经在长安呆了七年了。

# 七年:从二十八岁到三十五岁,白居易均在长安先后参加进士、特科等考试。

"所得惟元君":所交到的朋友只有元稹一个,

# 元君:元稹。

"乃知定交难":这才知道找到挚友的艰难。

# 定交:成为挚交。

"岂无山上苗":难道没有小人物么,

# 山上苗:比喻奸佞小人,以同利为朋。经不得风吹雨打。

"径寸无岁寒":却经不住一年一度的寒风。

"岂无要津水":难道没有身居要职的大人物么,

# 要津:比喻显要的地位,其本义指水陆冲要之地。

"咫尺有波澜":近在咫尺,但脸色说变就变。

"之子异于是":元稹与他们的不同就是,

# 之子:这人,即元稹。

"久处誓不谖":即使经过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誓言。

# 谖:忘记。,处:一作“要”。

"无波古井水":像是没有波澜的古井之水,

"有节秋竹竿":又像是秋天节节分明的竹杆。

"一为同心友":我们结为好友,

# 一为同心友:“一为”两句:说结为好友,已满三年。岁阑,岁终。

"三及芳岁阑":已经满三年了。

# 阑:一作“兰”。,芳:一作“方”。

"花下鞍马游":二人一起骑马赏花,

"雪中杯酒欢":也一起在雪中共饮。

"衡门相逢迎":在家中迎接彼此,

# 衡门:指代白居易长安居所。

"不具带与冠":根本不需要穿戴发带与发冠。

# 具:穿戴。

"春风日高睡":二人既可以在春日睡到太阳高照,

"秋月夜深看":也可以在秋夜畅聊到深夜。

"不为同登科":二人交好不是因为一起登科,

# 科:一作“第”。,为:因为。

"不为同署官":也不是因为同署官位。

"所合在方寸":只是因为二人心意相契合,

# 方寸:指心。

"心源无异端":内心深处没有异念杂想。

# 心源: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元稹》乃唐代诗人白居易为挚友元稹所赋的五言古诗。诗中回顾了二人相伴的时光,有花下骑马同游的惬意,有雪中举杯共饮的欢畅,更有从白昼到深夜的倾心畅谈。字里行间,白居易对元稹的欣赏溢于言表,二人在志趣上的相投、心灵上的契合,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也借这些日常片段,深切表达出对这份珍贵友谊的珍视。此诗虽无华丽雕琢,语句简洁凝练,却饱含着至真至纯的情谊,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赠元稹》由白居易所作。元和元年,元稹任职左拾遗,因多次上疏直言议论时事,触怒权贵,被贬为河南县(今属洛阳)官员。彼时,白居易为抒发对元稹的情谊,以及对其正直敢言的肯定,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友情题材的诗。介绍了诗人白居易与挚友元稹相识相知的经历,描绘了他们同游共饮、不拘俗礼的生活片段,像春日里骑马赏花、冬雪中举杯畅饮,日常相见时连衣冠都不必讲究,还有春日酣睡、秋夜长谈的场景。体现出二人在文学观念、政治理想上的高度契合。营造出一种亲密无间、真挚自然的友情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元稹的高度欣赏,对他们之间深厚且纯粹友谊的珍惜。借对友情的歌颂,也展现出诗人对真诚、坚守气节等品质的推崇,以及在复杂世事中,得一知己的欣慰与满足。

2. 写作手法

对比:“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将山上苗的不耐寒、要津水的易起波澜与元稹的坚守誓言、不为外界所动进行对比,突出元稹的美好品质。比喻:“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把元稹的心比作无波的古井水,象征其内心平静、不为外物所扰;把元稹的气节比作秋天有节的竹竿,形象地表现出他的坚贞有节。细节描写:“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通过对二人在花丛中骑马游玩、雪中饮酒、在家中不拘礼节地迎接、春天睡至日高、秋天深夜对坐长谈等生活细节的描写,细腻地呈现出二人交游时的亲密无间,展现了深厚的友情。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难。”:诗人开篇讲述自己投身仕途,在长安度过了七年时光。在这期间,收获的珍贵情谊唯有与元稹的友情,从而感慨真正找到可以深交的朋友是多么困难。这几句直接点明主题,引出下文对与元稹友情的进一步阐述,奠定了全诗珍视友情的基调。中间八句“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诗人以山上苗和要津水为喻,山上苗虽生长在山上,但茎细难以经受岁寒;要津水虽处于重要位置,却咫尺之间就有波澜,暗指一些看似可靠的关系实则不稳定。而元稹与这些不同,他坚守长久以来的情谊,始终不渝,如同平静无波的古井水,又似有气节的秋竹竿。通过对比和比喻,高度赞美了元稹的美好品质,突出了两人友情的独特与珍贵。后八句“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诗人回忆与元稹成为同心好友后,一同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从繁花盛开到岁末年终。他们曾在花下骑马同游,在雪中举杯共欢,在简陋的居所相逢时,不拘泥于礼节,不带冠束带。无论是春日高卧,还是秋夜赏月,都相伴左右。最后强调两人的友情并非因为同登科举或同在一处为官,而是心灵深处的契合,彼此心意相通。这几句通过对相处细节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两人深厚、纯粹的友情,深化了诗歌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苏东坡作《临江仙》词云:“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乃用白乐天“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诗虽承乐天之语,而改竹为筠,遂觉差逊。

宋袁文《饔窗闲评》卷五

# 用自己诗为故事,须作诗多者乃有之……《赠微之》云:“昔我十年前,曾与君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盖旧诗云“有节秋竹竿”也。

宋黄彻《䂬溪诗话》

# 有节秋竹竿《赠元稹》是一首五言古诗。首联言:“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以此推论,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诗人任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诗通篇谈论他与元稹的深厚友情及元稹的为人。这两句是说,元稹安恬平静,与世无争,如无波之井水;气节如竹之刚直清高。以形象表达情意,比喻贴切、生动、鲜明,意境称佳。

现代李济洲《全唐诗佳句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夜送孟司功》

下一篇:唐·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