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zhào
zāi
liá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gōu
zhù
zhuó
shuǐ
shuǐ
shàng
tián
tián
lái
cháng
tàn
zhī
shì
dōng
lián
xià
yǒu
qīng
xīn
xiāng
quán
shàng
yǒu
hóng
chén
yán
xiān
xìng
yóu
rén
shì
rán
tuō
gēn
fēi
suǒ
zāo
juān
zài
zhōng
huā
mèi
qīng
lián
jīn
nián
qiáo
cuì
mén
qián

译文

污浊的沟渠里贮满了肮脏的浊水,水面上却荷叶茂感。我来这里看到便发出一声长叹,知道这水里的莲花原本该是生长在清水里的。下面污泥发出的臭味,把莲花散发出的馨香遮盖得一点不剩。莲花上因为沾有尘土,颜色也变得不是那么艳丽。事物的性子尚且如此,人间的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与其把根子扎在错误的地方,不如直接被抛弃来得爽快。想起往常在清水之中的莲花花叶飘香,在波光粼粼中煞是好看。如今在不合适的地方生长,在府门前只能是一副憔悴的样子。

逐句剖析

"污沟贮浊水":污浊的沟渠里贮满了肮脏的浊水,

# 污:污浊。

"水上叶田田":水面上却荷叶茂感。

# 田田:水草叶漂浮貌。乐府古辞《江南》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我来一长叹":我来这里看到便发出一声长叹,

# 叹:叹息。

"知是东溪莲":知道这水里的莲花原本该是生长在清水里的。

"下有青污泥":下面污泥发出的臭味,

"馨香无复全":把莲花散发出的馨香遮盖得一点不剩。

# 无复全:一点也不剩。

"上有红尘扑":莲花上因为沾有尘土,

"颜色不得鲜":颜色也变得不是那么艳丽。

# 鲜:艳丽。

"物性犹如此":事物的性子尚且如此,

"人事亦宜然":人间的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

"托根非其所":与其把根子扎在错误的地方,

"不如遭弃捐":不如直接被抛弃来得爽快。

# 弃捐:抛弃。

"昔在溪中日":想起往常在清水之中的莲花花叶飘香,

# 昔:往常。

"花叶媚清涟":在波光粼粼中煞是好看。

"今年不得地":如今在不合适的地方生长,

# 不得地:没有得到合适的地方。得地:唐人口语,谓得其所。

"憔悴府门前":在府门前只能是一副憔悴的样子。

# 憔悴:这里指花叶凋零、枯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京兆府栽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中先描写莲花处于污沟浊水间的惨白景象,展现其艰难生长环境,接着由景及理,从自然现象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最后通过对比莲花昔日在东溪的美好与如今在府门前的憔悴,表达对莲花不幸遭遇的同情。全诗运用以物喻人的手法,借莲花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寄托诗人对个人命运坎坷、才华难以施展的感慨。此诗构思巧妙,情感深沉,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京兆府新栽莲》为白居易所作。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年),白居易担任京兆府盩厔县尉,在前往府衙办公时,目睹新栽莲花生长于污沟浊水间,不复往日清涟鲜妍之态。彼时他虽有官职在身,但仕途之路刚刚起步,对官场与人生已有诸多感慨。他由莲花托根非其所的处境联想到人事境遇,有感而发创作此诗,借莲花命运抒发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莲花从在东溪时的明媚动人到移栽至京兆府门前的憔悴不堪,借莲花在恶劣环境中丧失原本的馨香与色彩的景象,体现出环境对事物的重大影响,同时以物喻人,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多舛、难以得志的无奈与哀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诗人借莲花扎根在不适宜之地,抒发自己对当下所处环境的厌倦与不满。比喻:诗人将官场比作“污沟”“浊水”,把自己比作生长在其中的“莲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官场环境的恶劣以及自己在这种环境中保持高洁品质、不愿同流合污的心境,使抽象的情感和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两句“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一个“污”字,便将沟渠水质的恶劣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贮”字则进一步强调了污水的积聚状态。“水上叶田田”看似在描述荷叶生长繁茂的样子,然而结合前句,实则更反衬出莲花生长环境的不堪。这种恶劣环境与莲花本应生长于清涟之中的习性形成强烈反差,不仅为全诗奠定了压抑、惋惜的情感基调,也迅速引发了读者对莲花命运的关切,让人不禁好奇在这样的环境中莲花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次两句“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长叹”,极为生动且直接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惋惜之情。仅仅一眼,诗人便能认出这是来自东溪的莲花,这一细节既体现出诗人对莲花的熟悉,也暗示了东溪莲花原本生长在清幽美好的环境之中,本不应处于眼前这般污浊之地。此句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莲花生长环境的描写所引发的情感,又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莲花具体惨状的进一步刻画,使得诗歌的叙述层次清晰,情感脉络连贯。后两句“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这两句可谓是全诗的关键转折点,起到了由物及人的过渡作用。诗人从对莲花在恶劣环境中遭遇的细致描写,巧妙地联想到人事。莲花因生长环境不佳而失去了原有的美好,那么人的境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联想使得诗歌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深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莲花的怜悯,而是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它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处境以及人生选择的共鸣,让人们意识到环境对事物和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末两句“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一个“媚”字,将莲花在清涟中摇曳生姿、娇艳动人的神态展现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看到那清新美好的画面,感受到莲花的生机与活力。而“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则着重突出了莲花如今的凄惨,“憔悴”一词生动地描绘出莲花因生长在不适宜的地方而失去光彩、萎靡不振的样子。这种对比,既饱含了诗人对莲花美好不再的深切痛惜,又巧妙地借莲花自比,暗示自己如同莲花一般,身处不理想的官场环境,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法施展,只能在困境中无奈挣扎。同时,也鲜明地表达出诗人不愿与这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坚守自身高洁品质的坚定意愿。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污泥浊水喻京兆府官场之污浊,借莲花遭污的境况,抒发自己不愿屈身于其下的心境,流露出对莲花所处困境的惋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孙元晏《宋·羊玄保》

下一篇:唐·令狐楚《杂曲歌辞·长相思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