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风振寒郊":阴风振荡着荒凉的郊野,
# 寒郊:荒凉的郊野。,阴风:寒风。
"猛虎正咆哮":猛虎啊正在咆哮。
"徐行出烧地":它慢慢走出围场,
# 烧地:古代南方山区刀耕火种,农民在秋冬之际放火烧山,然后耕作,称为烧地。
"连吼入黄茆":连吼着钻入黄色的茅草。
"壮士走马去":壮士啊骑着马飞快而去,
"镫前弯玉弰":在镫前拉开玉弓鞘。
# 玉弰:用玉装饰的弓。,镫:挂在马鞍两边的踏脚。
"叱之使人立":大喊一声猛虎像人立起来,
"一发如铍交":一发饮羽射中如长矛。
# 交:加。,铍:大矛。
"悍睛忽星坠":猛虎目光消失似星坠,
# 悍睛:凶恶的目光。
"飞血溅林梢":鲜血飞溅染红了树梢。
"彪炳为我席":彪炳的虎皮铺我坐席,
# 彪炳:本指老虎身上色彩斑斓的花纹,这里指虎皮。
"膻腥充我庖":虎肉入我厨房任我烧。
"里中欣害除":除掉祸害乡里人喜欲狂,
"贺酒纷号呶":纷纷祝酒欢呼声浪高。
# 号呶:集作号呶。欢呼喧哗。
"明日长桥上":明日要在长桥上,
# 明日长桥上:长桥斩蛟:《晋书·周处传》有载:周处改恶从善后,先到南山杀猛虎,后下长桥斩蛟。
"倾城看斩蛟":倾城出动看斩蛟。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乐府诗,也是一首咏人叙事诗。诗中描绘了壮士面对呼啸的猛虎,从容射杀,以虎为席的英勇壮举,还展现了里中百姓因害除而庆贺,以及壮士明日将斩蛟的情节。通过对壮士事迹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英勇无畏的赞美,激励自己像壮士一样,勇敢地与反动保守势力进行斗争。
2. 写作手法
铺陈:诗中从“阴风振寒郊,猛虎正咆哮”开始,依次铺叙猛虎为害的情景、壮士射虎的过程以及壮士为民除害后受到欢迎和准备斩蛟等内容,层层展开,使故事和壮士形象更完整清晰。用典:改造了周处射虎斩蛟的典故,摒弃周处为害乡里等情节,只取射虎斩蛟之事,塑造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借典故表达自身政治态度。象征:诗中的“猛虎”“蛟”既指自然界的猛兽,也象征着刘禹锡所处时代的反动保守势力、藩镇割据势力以及宦官专权势力等;而“壮士”则象征着像刘禹锡一样,坚持政治理想,勇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的革新人士。比喻:“悍睛忽星堕,飞血溅林梢”把猛虎被射中后掉落的眼睛比作坠落的星辰,形象地写出了猛虎受伤时的状态,以及战斗的激烈程度。
3. 分段赏析
《壮士行》第一段“阴风振寒郊,猛虎正咆哮。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茆”,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寒冷郊外,猛虎咆哮着从烧过的土地慢慢走出,又吼叫着进入黄茅中的画面,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紧张恐怖的氛围,突出猛虎的凶悍,也为壮士出场营造氛围。第二段“壮士走马去,镫前弯玉弰。叱之使人立,一发如铍交。悍睛忽星坠,飞血溅林梢”,以叙事的手法,生动展现壮士骑马快速靠近猛虎,在马镫前拉弓射箭的英勇姿态。“叱之使人立”写出壮士的威严,“一发如铍交”则形象地描绘出箭射出的迅疾和力量,“悍睛忽星堕,飞血溅林梢”从视觉角度,表现出壮士射箭的精准和杀伤力,凸显壮士不畏艰险、武艺高强的形象。第三段“彪炳为我席,膻腥充我庖。里中欣害除,贺酒纷号呶。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先写壮士以虎皮为席,享用虎肉,体现其豪迈。“里中欣害除,贺酒纷号呶”描绘出乡里人因虎害被除而纷纷向壮士贺酒的热闹场景,侧面烘托壮士的功绩。“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则表明壮士将继续为民除害,展现其持续勇敢抗争的精神,深化了壮士为民除害的形象。
4. 作品点评
《杂曲歌辞·壮士行》一诗具有深刻的政治内函与独特的术价值。此诗抒发了诗人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主张改革朝政的政治观点,展现了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开篇以寒风、猛虎的描写衬托壮士的豪迈,随后细致刻画壮士打虎过程,彰显其勇敢机智。诗人借对壮士的歌颂,表达了自己不畏强暴、坚持理想、大胆革新的精神,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与追求,在文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激励着后人面对困难与邪恶势力时勇敢抗争。
# 全诗寓意深远,形象生动,情节起伏跌宕,结尾耐人寻味。文字浅近,富有民歌色彩,风格豪放,见出作者神态。
现代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景生泽《刘禹锡诗文赏析集》
上一篇:唐·柳宗元《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