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未盈尺":小小的松树还不到一尺高,
"心爱手自移":因为心里喜爱,我亲手把它移栽过来。
# 移:移植,移种。
"苍然涧底色":它原本生长在深青色的涧底,
"云湿烟霏霏":那里云雾缭绕,水汽弥漫。
# 霏霏:雨雪纷乱貌。
"栽植我年晚":我栽种它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
# 栽:能。
"长成君性迟":而你(松树)天性生长迟缓。
"如何过四十":怎么在过了四十岁之后,
"种此数寸枝":才种下这几寸长的小树枝呢。
"得见成阴否":不知道我能不能看到它长大成荫的那一天,
# 得:能。
"人生七十稀":毕竟人生能活到七十岁是很稀少的。
"爱君抱晚节":我喜爱你能保持晚年仍坚贞的气节,
# 晚节:即岁末凌寒的气节。
"怜君含直文":怜惜你蕴含着正直的纹理。
# 直文:直节。文,纹路。
"欲得朝朝见":为了能每天都看到你,
"阶前故种君":所以特意把你种在台阶前。
"知君死则已":知道你如果死去那便罢了,
"不死会凌云":要是不死,将来一定会高耸入云。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通过对松树的描写,如“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将松树赋予坚贞、正直、有志向的品质,借松树表达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许。直抒胸臆:“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等句,直接表达了自己在四十多岁才栽种这幼小松树,感慨栽种时间晚、松树生长缓慢的心境,情感真挚自然。
2. 分段赏析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开篇点明松树尚小,还不足一尺,诗人因心生喜爱而亲手移栽。一个“爱”字直接传达出对小松的珍视,“手自移”更强调了这份用心,为全诗奠定了喜爱小松的情感基调。从形象塑造看,勾勒出幼小却惹人怜爱的小松形象,也展现出诗人对其呵护之情;语言上直白质朴,自然流露情感。“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描绘小松原本生长环境,呈现出在山涧底部那苍翠的色泽,云雾缭绕、湿润朦胧之景。通过环境烘托,侧面展现小松的生机与坚韧。在表达技巧上,借景抒情,诗人对这清幽环境的描写,蕴含着对小松的欣赏;从语言角度,用词生动,“苍然”“云湿”“烟霏霏”营造出静谧悠远氛围。“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诗人感慨自己栽种松树时已不年轻,而松树生长天性迟缓。将自己的年龄与松树生长速度关联,从内容主题看,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自身衰老的喟叹;从表达技巧上,形成一种对比,以自身之“晚”衬松树生长之“迟”,强化了内心复杂情绪。“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诗人进一步自问,都已过四十岁了,为何还种下这才几寸长的小松枝呢?此句深入展现内心的矛盾与思考,从情感主旨角度,凸显出对人生有限、松树生长缓慢的迷茫与感慨,将个人的生命进程与松树的成长相纠结,使情感表达更细腻深沉。“得见成阴否,人生七十稀”:直白地表达出对能否见到松树成荫的不确定,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自己时日或许不多。这两句是对前面感慨的升华,将对松树成长的期待与人生短暂的现实尖锐对立,以反问语气增强情感冲击力,深刻体现出对生命无常和时光匆匆的无奈,从内容主题上深化了诗的内涵。“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诗人直接表白喜爱松树能坚守晚节,怜惜它蕴含正直的纹理。这里运用象征手法,松树的“晚节”和“直文”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坚贞的气节,诗人借此表达对这种品质的赞美与向往,从形象塑造上,赋予松树以人格魅力,使其成为高尚品格的象征。“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表明因为想天天见到松树,所以特意把它种在台阶前。此句从情感角度,体现出诗人对松树的眷恋不舍;从表达技巧看,是一种直白的情感倾诉,质朴的语言将这份情感表现得真挚而深切,同时也呼应了前文对松树的喜爱之情。“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诗人坚信松树若不死,定会高耸入云。一方面进一步强调松树的坚韧与潜力,将松树的未来与凌云壮志相联系,深化其象征意义;另一方面,借松树自比,寄寓自身虽人生蹉跎,但仍怀有志向的心境,若有机会也能如松树般成就一番作为,从思想表达上,使诗歌从单纯的感怀上升到对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的层面,增添了悲壮而豪迈的色彩。
上一篇:唐·冷朝阳《送唐六赴举》
下一篇:唐·张九龄《晨出郡舍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