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āi
sō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xiǎo
sōng
wèi
yíng
chǐ
xīn
ài
shǒu
cāng
rán
jiàn
yún
shī
湿
yān
fēi
fēi
zāi
zhí
nián
wǎn
zhǎng
chéng
jūn
xìng
chí
guò
shí
zhòng
shù
cùn
zhī
jiàn
chéng
yīn
fǒu
rén
shēng
shí
ài
jūn
bào
wǎn
jié
lián
jūn
hán
zhí
wén
cháo
cháo
jiàn
jiē
qián
zhǒng
jūn
zhī
jūn
huì
líng
yún

译文

小小的松树还不到一尺高,因为心里喜爱,我亲手把它移栽过来。它原本生长在深青色的涧底,那里云雾缭绕,水汽弥漫。我栽种它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而你(松树)天性生长迟缓。怎么在过了四十岁之后,才种下这几寸长的小树枝呢。不知道我能不能看到它长大成荫的那一天,毕竟人生能活到七十岁是很稀少的。我喜爱你能保持晚年仍坚贞的气节,怜惜你蕴含着正直的纹理。为了能每天都看到你,所以特意把你种在台阶前。知道你如果死去那便罢了,要是不死,将来一定会高耸入云。

逐句剖析

"小松未盈尺":小小的松树还不到一尺高,

"心爱手自移":因为心里喜爱,我亲手把它移栽过来。

# 移:移植,移种。

"苍然涧底色":它原本生长在深青色的涧底,

"云湿烟霏霏":那里云雾缭绕,水汽弥漫。

# 霏霏:雨雪纷乱貌。

"栽植我年晚":我栽种它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

# 栽:能。

"长成君性迟":而你(松树)天性生长迟缓。

"如何过四十":怎么在过了四十岁之后,

"种此数寸枝":才种下这几寸长的小树枝呢。

"得见成阴否":不知道我能不能看到它长大成荫的那一天,

# 得:能。

"人生七十稀":毕竟人生能活到七十岁是很稀少的。

"爱君抱晚节":我喜爱你能保持晚年仍坚贞的气节,

# 晚节:即岁末凌寒的气节。

"怜君含直文":怜惜你蕴含着正直的纹理。

# 直文:直节。文,纹路。

"欲得朝朝见":为了能每天都看到你,

"阶前故种君":所以特意把你种在台阶前。

"知君死则已":知道你如果死去那便罢了,

"不死会凌云":要是不死,将来一定会高耸入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栽松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人亲手移栽未盈尺的小松,感慨自己栽种时间晚、松树生长缓慢,还发出人生七十稀,不知能否见其成荫的喟叹。诗中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借对松树晚节和直纹的喜爱,表达对坚贞品格的推崇与追求,坚信松树即便当下渺小,日后也能凌云。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将对松树的情感与人生感悟巧妙融合,展现出白居易诗歌善于以寻常事物寄寓深意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栽松二首》由白居易创作。约在元和七年(812),白居易身处下邽。此时他的人生经历与所处环境促使其写下此诗,或许借栽松表达自己对人生、品格等方面的思考,通过松树这一形象寄托情感与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通过对松树的描写,如“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将松树赋予坚贞、正直、有志向的品质,借松树表达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许。直抒胸臆:“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等句,直接表达了自己在四十多岁才栽种这幼小松树,感慨栽种时间晚、松树生长缓慢的心境,情感真挚自然。

2. 分段赏析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开篇点明松树尚小,还不足一尺,诗人因心生喜爱而亲手移栽。一个“爱”字直接传达出对小松的珍视,“手自移”更强调了这份用心,为全诗奠定了喜爱小松的情感基调。从形象塑造看,勾勒出幼小却惹人怜爱的小松形象,也展现出诗人对其呵护之情;语言上直白质朴,自然流露情感。“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描绘小松原本生长环境,呈现出在山涧底部那苍翠的色泽,云雾缭绕、湿润朦胧之景。通过环境烘托,侧面展现小松的生机与坚韧。在表达技巧上,借景抒情,诗人对这清幽环境的描写,蕴含着对小松的欣赏;从语言角度,用词生动,“苍然”“云湿”“烟霏霏”营造出静谧悠远氛围。“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诗人感慨自己栽种松树时已不年轻,而松树生长天性迟缓。将自己的年龄与松树生长速度关联,从内容主题看,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自身衰老的喟叹;从表达技巧上,形成一种对比,以自身之“晚”衬松树生长之“迟”,强化了内心复杂情绪。“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诗人进一步自问,都已过四十岁了,为何还种下这才几寸长的小松枝呢?此句深入展现内心的矛盾与思考,从情感主旨角度,凸显出对人生有限、松树生长缓慢的迷茫与感慨,将个人的生命进程与松树的成长相纠结,使情感表达更细腻深沉。“得见成阴否,人生七十稀”:直白地表达出对能否见到松树成荫的不确定,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自己时日或许不多。这两句是对前面感慨的升华,将对松树成长的期待与人生短暂的现实尖锐对立,以反问语气增强情感冲击力,深刻体现出对生命无常和时光匆匆的无奈,从内容主题上深化了诗的内涵。“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诗人直接表白喜爱松树能坚守晚节,怜惜它蕴含正直的纹理。这里运用象征手法,松树的“晚节”和“直文”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坚贞的气节,诗人借此表达对这种品质的赞美与向往,从形象塑造上,赋予松树以人格魅力,使其成为高尚品格的象征。“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表明因为想天天见到松树,所以特意把它种在台阶前。此句从情感角度,体现出诗人对松树的眷恋不舍;从表达技巧看,是一种直白的情感倾诉,质朴的语言将这份情感表现得真挚而深切,同时也呼应了前文对松树的喜爱之情。“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诗人坚信松树若不死,定会高耸入云。一方面进一步强调松树的坚韧与潜力,将松树的未来与凌云壮志相联系,深化其象征意义;另一方面,借松树自比,寄寓自身虽人生蹉跎,但仍怀有志向的心境,若有机会也能如松树般成就一番作为,从思想表达上,使诗歌从单纯的感怀上升到对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的层面,增添了悲壮而豪迈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冷朝阳《送唐六赴举》

下一篇:唐·张九龄《晨出郡舍林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