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沈佺期浏览量:1
qiū
jìn
yàn
háng
tiān
gāo
què
fēi
zhuāng
chéng
yīng
lǎn
zhī
jīn
guī
yuè
jiǎo
chuān
穿
xiàn
线
fēng
qīng
lái
shí
jué
shén
yàn
yǒu
guāng
huī

译文

秋天临近,大雁行伍稀稀落落,天高云淡,乌鹊半夜向南飞行。织女精心梳妆打扮,懒得织布,心早就飞向了银河对面自己心爱的牛郎。月亮洁白明亮,亮得都能照见人穿针引线,清风徐来,可以晾干衣物。七夕的来临我们都不易觉察,然而月上中天的时候,那洁白的光芒带给人们一种神奇的感觉。

逐句剖析

"秋近雁行稀":秋天临近,大雁行伍稀稀落落,

"天高鹊夜飞":天高云淡,乌鹊半夜向南飞行。

# 鹊夜飞:传说七夕织女渡河,天下的喜鹊都飞往天河为她搭鹊桥。

"妆成应懒织":织女精心梳妆打扮,懒得织布,

"今夕渡河归":心早就飞向了银河对面自己心爱的牛郎。

"月皎宜穿线":月亮洁白明亮,亮得都能照见人穿针引线,

# 穿线:七夕晚妇女有穿针乞巧的风俗。

"风轻得曝衣":清风徐来,可以晾干衣物。

# 曝:晒。

"来时不可觉":七夕的来临我们都不易觉察,

# 不可觉:觉察不到。

"神验有光辉":然而月上中天的时候,那洁白的光芒带给人们一种神奇的感觉。

# 神验:神奇而确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夕》是唐代诗人沈佺期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七夕为主题,描绘了七夕节的景象与传说。诗中通过写秋近雁稀、鹊夜高飞、月皎风轻等景色,以及织女懒织、渡河相会的传说,展现出七夕节的氛围。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联写景并引入神话,后两联写七夕习俗与对神奇传说的感慨。首联描绘秋景,为七夕营造氛围;颔联想象织女状态,将神话与现实相连;颈联写七夕乞巧、曝衣习俗,富有生活气息;尾联写传说中神灵的光辉,增添神秘色彩。此诗语言自然流畅,将七夕的传说与现实景象相融合,营造出浪漫而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独特的观察与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秋近雁行稀,天高鹊夜飞”,以工整对仗描绘出秋日渐近时大雁南飞、行列渐稀,天空高远、喜鹊于夜幕中飞翔的景象,既点明时节,又为七夕氛围做铺垫;颔联“妆成应懒织,今夕渡河归”,展开浪漫想象,推测织女精心梳妆后无心织布,只因今夜要渡过银河与牛郎相会,巧妙将神话传说融入诗句,增添了梦幻色彩;颈联“月皎宜穿线,风轻得曝衣”,紧扣七夕习俗,写月光皎洁适宜穿针乞巧,微风轻柔正适合晾晒衣物,充满生活气息,勾勒出七夕夜晚人们活动的场景;尾联“来时不可觉,神验有光辉”,回归对七夕传说中神奇力量的感慨,暗示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神秘与神圣,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秋野五首》

下一篇:唐·裴迪《辋川集二十首·孟城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