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不可见":隋炀帝已经再不可能见到,
# 君王:指隋炀帝。
"芳草旧宫春":宫里的芳草却和旧时一样逢春而长。
"犹带罗裙色":仍是和昔日宫女们罗裙一样的绿色,
# 罗裙色:代指草的绿色。见芳草而忆罗裙,以其同色也。
"青青向楚人":青青的芳草心意仍向着楚人。
# 楚人:江都旧为楚地,故称当地人为楚人。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体裁的诗,也是一首怀古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春草宫的景象,通过对春草依旧而昔人不见的刻画,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氛围。整首诗从芳草春色切入,以景为依托来传达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古伤今:前两句“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运用了借古伤今的手法。昔日宫殿的辉煌与如今芳草独自生长的荒芜形成鲜明对比,以眼前所见的“芳草”与曾经存在过的“旧宫”相结合,借春草宫往昔的历史兴衰,伤叹当下繁华已逝、物是人非的现实。承上启下:“犹带罗裙色”一句巧妙运用了承上启下的手法。此诗开篇“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描绘出春草宫如今君王已逝,唯余芳草在旧宫春日中生长的景象。“犹带罗裙色”中的“犹带”一词,一方面承接上文“芳草”,将芳草与下文联想的内容相连接。拟人:诗的结句“青青向楚人”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人将“青青”的芳草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向”字生动地表现出芳草仿佛有意识地朝着“楚人”的方向。这里的“楚人”,因春草宫所在的江都古属东楚地而称。诗人把原本无知无识的芳草拟人化,仿佛它知晓此地历史,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特殊的情感指向。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中,诗人于首句便发出“君王不可见”的喟叹,这一感慨,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悉,又隐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批判。往昔那奢华的楼台亭阁,如今只剩繁茂的“芳草”,在“旧宫”的残垣断壁间,迎着春日肆意生长。“芳草”作为诗中最为醒目且鲜明的物象,紧扣“春草宫”这一诗题。“芳草”二字,不仅生动展现出昔日“春草宫”如今的模样,更巧妙地将伤今怀古的主题,不着痕迹地融入自然规律与历史法则之中。尽管“春草宫”在历史长河里沦为废殿遗迹,然而岁岁年年,草木依旧遵循枯荣轮回,浓烈的春色依旧装点着这片土地。诗的三四句里,“罗裙色”由第二句的“芳草”联想衍生而来。春色中,芳草艳丽夺目、摇曳生姿,自然而然让人联想起往昔宫妃罗裙的绚丽色彩。从语法角度看,“犹带”一词巧妙地将“芳草”与“罗裙”上下衔接,顺畅自然。更关键的是,它引领读者的思绪,从当下所见之景瞬间转入对历史的回溯与思索,紧密贴合“怀古”这一诗题。结句“青青向楚人”,又从对历史的追忆中回归到眼前那片“青青”芳草。春天再度降临,翠绿的芳草在楚地肆意生长,仿佛它们的心意始终向着“楚人”。由于昔日春草宫所在的江都,古时属于东楚之地,故而诗人称此地之人为“楚人”。从“怀古”视角出发,这一笔将诗意延伸至历史深处。人民乃历史的主宰,历史前行的轨迹必然顺应人民的意愿。诗人在此赋予“青青”芳草以人的情感,借自然景物为证,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年年春意依旧,可当年的隋炀帝却早已消逝。这结句不仅呼应了首句,完善了诗意,更使整首诗的意境进入一种回环往复、韵味无穷的奇妙境地。
# 只一“楚”字,便有无限意味,且“芳草”三句一意直下,长卿真是五言长城也。
明徐用吾《精选唐诗分类评释绳尺》
# 君王建此宫时,取名春草者,以为春草长生,万年有此。曾几何时,君王遂辞此宫而去,而宫已旧矣。然春不以旧宫而不来,芳草亦不以旧宫而不生,每到春时,阒其无一人,君王已不得有此宫,乃芳草居然而有之,真为春草之宫矣,那可使君王见之!“不可见”,非叹旧宫已非昔年,不可复见君王之面,是叹君王倘在今日,不可见此旧宫之春。贤勿错看去也。当君王在时,宫女如花,布满宫中,今此地生出草来,犹带罗裙之色。然当时曳罗裙者,其意争向着君王,而孰知今日,芳草虽生旧宫之地,而意则向楚之人矣不胜慨叹。
清徐增《 说唐诗》
# 隋官台榭久付消沉,废殿遗墟,剩有年年芳草犹学当日宫妃罗裙色,似依恋楚人。时异代移,谁复踏青荒圃,凭吊故宫耶?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此亦吊古之词。第三句从第二句“芳草”引出,因草色与罗裙同而想见昔日之宫人,故曰“犹带”。又因今日之草色青青,但向楚人,补足首句之意,词意回环入妙。江都故东楚地,故曰“楚人”。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白居易《卯时酒》
下一篇:唐·王勃《仲春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