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赞醍醐":佛法对醍醐赞誉有加,
"仙方夸沆瀣":仙方对沆瀣夸赞不已。
"未如卯时酒":可都比不上卯时的酒,
"神速功力倍":它的功效神速且加倍。
"一杯置掌上":将一杯酒放在手掌之上,
"三咽入腹内":分三次咽下进入腹内。
"煦若春贯肠":那温热之感就像春天贯通肠道,
"暄如日炙背":暖烘烘如同太阳炙烤脊背。
"岂独肢体畅":不只是肢体感到舒畅,
"仍加志气大":还增添了昂扬的志气。
"当时遗形骸":一时间仿佛遗忘了自己的形骸,
"竟日忘冠带":一整天都忘了戴冠束带。
"似游华胥国":就好像游历在华胥国,
"疑反混元代":又好似回到了混沌初开的时代。
"一性既完全":自我本性已然圆满完整,
"万机皆破碎":世间万种纷扰都支离破碎。
"半醒思往来":半醒之时回想过往经历,
"往来吁可怪":那过往实在令人感到奇怪。
"宠辱忧喜间":在受宠与受辱、忧愁与欢喜之间,
"惶惶二十载":惶惶不安地度过了二十年。
"前年辞紫闼":前年辞去了在宫廷中的官职,
"今岁抛皂盖":今年又抛开了地方长官的职位。
"去矣鱼返泉":离去就如同鱼儿回归清泉,
"超然蝉离蜕":超脱得像蝉脱离了旧壳。
"是非莫分别":不再去分别是与非,
"行止无疑碍":行动和停歇都毫无阻碍。
"浩气贮胸中":浩然正气贮存在胸中,
"青云委身外":将功名利禄都抛在身外。
"扪心私自语":抚摸着心口暗自言语,
"自语谁能会":这自言自语又有谁能够领会。
"五十年来心":五十年来的心境,
"未如今日泰":都不如今天这般安宁舒坦。
"况兹杯中物":更何况还有这杯中的美酒,
"行坐长相对":无论行走还是坐卧都长久相伴。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佛法赞醍醐,仙方夸沆瀣。未如卯时酒,神速功力倍”开篇运用对比手法,将佛教视为无上妙味的醍醐、仙家视作神奇之物的沆瀣,与卯时酒相比较,直接突出卯时酒在带给人精神超脱方面,有着更为显著、迅速的功效,为全诗奠定了对酒独特作用的强调基调。“一杯置掌上,三咽入腹内。煦若春贯肠,暄如日炙背”诗人细致描绘饮酒动作,一杯酒置于掌心,分三次咽下。随后用生动比喻,将饮酒后体内的温热之感比作春天贯通肠道,暖热程度如同太阳炙烤脊背,形象展现出酒在身体内产生的奇妙作用,给人以直观且温暖的感受。“岂独肢体畅,仍加志气大。当时遗形骸,竟日忘冠带”进一步阐述饮酒后的效果,不仅身体畅快,还让志气得到提升。在酒的作用下,诗人仿佛忘却了自身形体,一整天都无心顾及穿戴冠带这类外在礼仪,突出酒对诗人精神状态的深刻影响,使其超脱于世俗日常的束缚。“似游华胥国,疑反混元代。一性既完全,万机皆破碎”以想象之笔,形容自己如同游历在传说中的华胥国,又仿若回到混沌初开的时代。此时,诗人的自我本性得到完整呈现,世间万种纷扰繁杂都如同破碎消散,生动展现出酒带来的精神上的极致超脱与空灵境界。“半醒思往来,往来吁可怪。宠辱忧喜间,惶惶二十载”诗人从沉醉中半醒,开始反思过往经历。回顾在宠辱、忧喜之间徘徊的二十年,发出感慨,这二十年的惶惶不安与当下饮酒后的超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对过往仕途生活的复杂情绪。“前年辞紫闼,今岁抛皂盖。去矣鱼返泉,超然蝉离蜕”陈述自己前年辞去宫廷官职,今年又放弃地方长官职位的经历,将自身的离去比作鱼儿回归清泉、蝉脱离旧壳,生动地表达出摆脱官场束缚后的轻松与超然,展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获得解脱的喜悦。“是非莫分别,行止无疑碍。浩气贮胸中,青云委身外”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不再去刻意分辨是非,行动和停歇都毫无阻碍。心中贮藏着浩然正气,将功名利禄抛在身外,体现出诗人历经世事变迁后的豁达与超脱,不再为世俗名利所累。“扪心私自语,自语谁能会。五十年来心,未如今日泰”诗人抚摸心口,暗自言语,感慨这种内心的感悟无人能懂。回顾五十年来的心境,强调从未有过如今日这般安宁舒坦,突出当下摆脱官场、饮酒获得超脱后的满足与安然。“况兹杯中物,行坐长相对”诗人表示更何况还有这杯中的美酒,无论行走还是坐卧都长久相伴,既表达出对酒的喜爱与依赖,又从侧面反映出酒在其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了酒与诗人超脱心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上一篇:唐·刘叉《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下一篇:唐·刘长卿《春草宫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