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萧条秋气高":曲江一片萧条,秋气肃杀天高云淡,
# 萧条:寂寥冷落。
"菱荷枯折随风涛":菱角与荷叶枯败折断,随波涛飘摇动荡。
"游子空嗟垂二毛":漂泊他乡的我空叹自己年岁将老,
# 垂二毛:年将老意。二毛,头发斑白。,嗟:感叹。,游子:杜甫自谓。
"白石素沙亦相荡":江中的白石和素沙也在水流中相互荡磨,
# 相荡:谓白石素沙在水中相荡磨。,白石素沙:即净石白沙。
"哀鸿独叫求其曹":哀鸣的孤雁寻求着它的同伴。
# 曹:同类。,哀鸿:孤雁哀鸣。
"即事非今亦非古":即事吟诗既非今体又非古体,
# 古:古体。,今:今体。,即事:眼前事物。后因称以书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为即事诗。
"长歌激越梢林莽":放声高歌,其声高亢清远摧折草木。
# 长歌激越梢林莽:宋玉《风赋》:“蹶石伐木,捎杀林莽。”此句意谓长歌当哭,悲愤激烈,声震草木。长歌,连章叠歌之意。激越,歌声浑厚高亢。捎,摧折。林莽,丛生的草木。
"比屋豪华固难数":江畔的富贵豪宅比比相连难以计数,
# 比屋豪华:形容富贵豪宅之多。比,相接连。
"吾人甘作心似灰":我甘愿让自己的心如同死灰,
# 吾人:犹我辈,指杜甫自己。
"弟侄何伤泪如雨":弟侄们又何必为我伤心落泪如雨。
# 何伤:为何伤心。
"自断此生休问天":我已断定此生艰难而不去问天,
# 休问天:不必问人。,自断:自己判断。
"杜曲幸有桑麻田":幸好杜曲那边还有几亩桑麻田。
# 桑麻田:即唐之永业田。《新唐书·食货志一》:“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卜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规定植桑五十株,产麻地另给男夫麻四十亩,故称“桑麻田”。,杜曲:地名。亦称下杜,在长安城南,是杜甫的祖籍。杜甫困居长安时,尝家于此。
"故将移住南山边":所以我打算移居到南山边,
# 南山:指终南诸山。杜曲在终南山麓,所以称“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穿着短衣,骑着匹马,追随李广的足迹,
#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善骑射。
"看射猛虎终残年":射杀猛虎以度过余年。
# 残年:犹余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古诗,也是一组写景抒情诗。这组诗通过描绘曲江的萧瑟秋景,诗人借此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寞忧伤、仕途失意的悲愤,以及仕途无望欲归隐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起兴:第一章以“曲江萧条秋气高”起兴,由曲江的秋景引发诗人内心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个人境遇的描写。借景抒情:诗人在第一章中借曲江秋季的萧瑟景象,如“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白石素沙亦自荡”等,描绘出一幅衰败、冷落的画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忧伤之情,使景中含情,情因景显。用典:第二章的“吾人甘作心似灰”化用《庄子・庚桑楚》中“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愤懑不平的心情,说“甘作”实则表明内心并未真正心灰意冷,而是充满了不甘心。联想:第三章中诗人由杜曲想到南山,再由南山联想到李广射虎,这是一系列的联想。通过这些联想,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同时展现了诗人思绪的流动和情感的起伏。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诗人借曲江秋季萧瑟,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忧伤。开篇首句“曲江萧条秋气高”,直接点明诗人在秋日游览曲江,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紧接着,次句“菱荷枯折随风涛”,生动描绘出秋风阵阵吹拂,水面上菱荷的残枝败叶随风不停摇曳的画面。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描绘景物,真正做到了缘情写景,使得景物也随着他的情感而变化。诗中借景起兴,曲江的秋意浓郁得令人心生感触,诗人也不禁发出年华老去的慨叹。第三句“游子空嗟垂二毛”,道出了诗人漂泊在京华之地,郁郁寡欢,仕途失意,眼看着年纪渐长,却依然功名未成。面对这秋色寂寥的曲江,诗人内心感慨万千,无尽的愁绪涌上心头。末二句“白石素沙亦自荡,哀鸿独叫求其曹”,细致刻画了曲江水下白石、素沙在潺潺流水中不停摇荡的状态,以及那孤独的鸿雁发出悲哀的鸣叫,仿佛在急切地寻觅着它的同伴。诗人巧妙地以此作比,暗喻自己落魄孤零的处境,进一步烘托出他失意寂寞的心境。第二章写诗人放歌解忧。语似旷达,实为悲愤之词。首句“即事非今亦非古”,表明诗人依据眼前所发生的情事,即兴进行吟咏创作。这首诗以五句构成一篇,从形式上看,有点像古体诗;然而其每句又采用七言句式,又带有今体诗的特征。这种独特的七言五句的诗歌格式,是杜甫的独创,所以他才说“非今亦非古”,彰显了其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精神。次句“长歌激越捎林莽”,这里的“长歌”指的是此诗三章相互连接,形成“连章迭歌”的形式。诗人放开喉咙高声歌唱,那激昂的歌声仿佛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震动草木,正如《杜诗详注》所言“足以一抒胸臆”,使他得以尽情抒发心中的情感。第三句“比屋豪华固难数”,看似平淡地叙述曲江一带豪华的宅第数量众多,难以计数,实则措辞虽朴实,却意味深远悠长,在写景的过程中,隐隐约约地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忧愤之感。末二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杜甫化用了《庄子·庚桑楚》中“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这句话,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愤懑不平的情绪。这里说“甘作”,恰恰表明诗人内心并没有真的如死灰一般,实质上还是对自己的遭遇心有不甘。诗人反过来奉劝弟侄,不必因为他仕途失意而伤心落泪。诗人将自己满腹的忧愁之情,以劝慰他人的话语表达出来,看似达观,实则更凸显出其中的凄楚与悲愤之情。第三章写诗人仕途无望,意欲归隐,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心情。首句“自断此生休问天”,直白地展现出诗人因怀才不遇,彻底对自己的仕途感到绝望,认为此生已然没有希望,无需再去追问命运。“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结合杜甫在《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中所写的“南山豆苗早荒秽”,这两句表明诗人打算回到祖籍之地,以隐居的方式度过晚年。曲江虽然有着众多豪华的宅第,但对于诗人来说,这里终究不是自己的故乡。诗人想要归隐的念头,背后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同时也饱含着浓重的思乡愁绪。末两句“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描绘出诗人渴望效仿汉朝名将李广,在南山之中骑着马、穿着短衣,以射猎猛虎的方式度过余生。杜甫本身擅长骑马射箭,多年前在游历齐赵、梁宋等地时,就有过“呼鹰”“逐兽”的经历,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由于蓝田与杜曲距离较近,由杜曲自然联想到南山,又从南山联想到李广射虎的典故。这里特意强调李广尚能亲自射箭,而自己却只能在一旁观看,仅仅几个字,就将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慨之情与豪放纵逸之气生动地展现出来,跃然于纸上。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在谋篇布局上极具匠心,三章层次分明,开篇与结尾遥相呼应,各章之间过渡自然流畅,整体结构严谨缜密。诗人将深沉浓郁的忧伤与悲愤之情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其仕途失意的怅惘与无奈,情感真挚且强烈,读来令人动容。
# 子美歌行,起语工拙不同。如“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等句,既为超绝;至......“悲台萧瑟石巃嵷,获壑杈枒浩呼汹”等句,则更奇特。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曲江秋高,菱枯荷折,以兴起游子“二毛”,萧条相似,沙石无情,犹然相荡;孤鸿哀叫,尚尔求曹,况人之有情者乎?
明王嗣奭《杜臆》
# 层次深浅(“白石”句)。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首章自伤不遇,其情悲。在第三句点意、上二属兴,下二属比。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阮亭答:七言五句,起于杜子美之“曲江萧条秋气高”也。昔人谓贵词明意尽。愚谓贵矫健,有短兵相接之势乃佳。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
# 前后四句写景,将自己一句插在中间,章法错落。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在第三句顿。......妙在下二句悬空挂脚,而落魄孤零之况可想。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比屋豪华固难数。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夫众豪华而己贫贱,所谓士贤能而不用,国之耻也。吾虽甘心若死灰,然而弟侄之伤涕零如雨何耶?盖行成而名不彰,友朋之罪也;亲戚不能致其力,闻长歌之哀,所以涕洟也耶?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 诗人有即事之作。我今即事,既非今体,亦非古调,信口长歌,其声激越,梢林莽而变色,何其悲也?盖追昔盛时,比屋豪华,今难复数矣,况我贫贱人甘心似灰矣。第心可死,而念弟侄之心不能死,如鸿失曹,岂能堪忍?虽甘灰槁,何伤乎泪之如雨也,盖情之必不容己者也。
明王嗣奭《杜臆》
# 次章放歌自遣,其语旷。歌声激林,足以一抒胸臆,在第二句作截。......即事吟诗,体杂古今。其五句成章,有似古体;七言成句,又似今体。曰长歌者,连章叠歌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非今亦非古”五字,自道其诗。语非夸而格独立,于汉魏六朝之外,辟我堂阶;于“轻薄为文”之伦,任渠嗤点,不拟古,不谐今,确然自信。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首接上起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余曰:犹足以消英豪之气。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 寂寥行径,壮愤心肠,尽此五句。
明钟惺《唐诗归》
# 子美七言歌行,如《曲江》第三章、《同谷县七歌》、《君不见简苏溪》、《短歌赠王郎》、《醉歌赠颜少府》及《晚晴》等篇,突兀峥嵘,无首无尾,既不易学。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念我昔为游子,意图自见,直欲叩苍天而问之,而今已矣,自断此生不必问天矣。犹幸杜曲尚有薄田,但当移隐南山,随李广,看射虎,消我雄心,终吾残年已矣。所谓甘心似灰者也。
明王嗣奭《杜臆》
# 三章在归隐,其辞激。穷达休问于天,首句陡然截住。因杜曲,故及南山;因南山,故及李广射虎。一时感慨之情,豪纵之气,殆有不能自掩者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首句顿,第三又顿。诗只五句,凡作三截。如歌曲之有歇头,历落可喜。“自断此生”一读,“休问天”另粘。......“短衣”“射虎”、从“南山”字触起。曰“移住南山”,则归隐耳。设无后二句,则真心似死灰,意索然矣。“塌翼惊飞,忽遨天际”是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承转悲壮。一句截住,见笔力(首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意气豪荡,是侘傺搔首语。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末章因杜曲而及南山,一时感愤孤衷,不自摧抑,故以“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作结,索性畅其豪气,激为古音。虽以七言成句,降从今体,实则堂奥独开,为集中创格。
清翁方纲《杜诗话》
# 雄豪放荡,语尽气尽。他人称豪说霸,更不足道。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公此诗学《三百篇》,《七歌》学《离骚》,《新安吏》、《新婚别》诸作学古乐府,俱自开堂奥,不肯优孟古人。
清吴震方《放胆诗》
# 先言鸟“求曹”,以起次章“弟侄”之伤。次言“心似灰”,以起末章“南山”之隐。虽分三章,气脉相属。总以九回之苦心,发清商之怨曲,意沉郁而气愤张,慷慨悲凄,直与楚《骚》为匹;非唐人所能及也。
明王嗣奭《杜臆》
# 此诗三章,旧注皆云至德二载,公陷贼中时作。按诗旨乃自叹失意,初无忧乱之词,当是天宝十一载献赋不遇后有感而作。李肇《国史补》:进士既捷,大燕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曲江大会,在关试后,亦谓之“开宴”。据此,则知公之对景兴慨,固有所为矣。卢世㴶曰:《曲江三章》,塌翼惊呼,忽遨天际。《国风》之后,又续《国风》。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短五古已难作,尚有冷僻缥缈一径;若短七古,安得崛强苍茫如许,千古仰法也。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题仿《三百》体,诗则公之变调。邵子湘云:短章谌踔,空同极学此种。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李白《门有车马客行》
下一篇:唐·杜甫《铜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