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我的老朋友柳宗元谪居永州,
# 谪:指官吏降级,调往边远地方。,柳子厚:即柳宗元,子厚是柳宗元的字。
"得胜地":得了一块好地方,
"结茅树蔬":在那里建造房屋,
# 结茅树蔬:建造茅屋,种植蔬菜。
"为沼沚":种植蔬菜,
# 沚:水中的小洲。,沼:小池塘。,为:筑造。
"为台榭":筑造了池塘小洲,
"目曰愚溪":建起了亭台楼榭,
# 目曰愚溪:取名叫愚溪。
"柳子没三年":柳子死后三年,
"有僧游零陵":有一个僧人云游零陵,
"告余曰":告诉我说:“
"愚溪无复曩时矣":愚溪再也不像从前的样子了!”
# 无复曩时:不如过去。曩,从前的,过去的。
"一闻僧言":一听到僧人这话,
"悲不能自胜":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
# 胜:禁得起。
"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就把听到的情况写成七言诗,
# 恨:憾。这里指伤悼之意。,为:筑造。
"溪水悠悠春自来":溪水悠悠地流着,春天自然来了,
# 悠悠:悠闲自在。
"草堂无主燕飞回":草堂已经没有主人,燕子还是飞回。
# 草堂无主:指柳宗元已去世。
"隔帘唯见中庭草":隔着帘子,只看到庭中长满野草,
# 中庭:庭中。
"一树山榴依旧开":那一树山榴花,依旧烂熳地盛开。
# 山榴:山石榴,又名杜鹃花、映山红。
"草圣数行留坏壁":草圣似的几行草书还留在断墙残壁上,
# 草圣:东汉张芝善草书,人称”草圣“。此处指柳宗元的墨迹,柳宗元是书法家,善章草。
"木奴千树属邻家":当年手植的千株柑树已经属于邻家。
# 木奴:柑橘树的别称。
"唯见里门通德榜":只看见里门上仍是当年那块通德匾,
# 里门通德榜:此喻指柳宗元故居里门。
"残阳寂寞出樵车":但是只有柴车寂寞地出入在斜阳下。
# 樵车:柴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当年的柴门和竹篱还依依存在,
"野草青苔日日多":野草和青苔却一天天增多。
# 日日:一作月。
"纵有邻人解吹笛":现在纵使邻居有人懂得吹笛,
# 吹笛:据《晋书·向秀传》载: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其好友向秀为了悼念嵇康,“经山阳之旧居”,“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向秀“追想曩者游宴之好,感音而叹”,写了一篇《思旧赋》,以表示对嵇康的深切怀念和沉痛哀悼。
"山阳旧侣更谁过":但老朋友谁能在从这里经过?
# 山阳旧侣:指的是向秀怀念故友嵇康吕安创作《思旧赋》的典故。嵇康曾居住在山阳的嵇山下,向秀经过其旧居时,听见邻人吹笛似故人之音,遂作《思旧赋》悼念亡友。“山阳侣”便是用向秀与嵇康的友情代指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情。山阳:汉代县名,在今太行山之南。山阳:汉代县名,在今太行山之南。侣:一作里。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怀人诗。组诗围绕愚溪,描绘了溪水悠悠、春来燕回、山榴花开,以及草堂中柳宗元的遗书遗物、日渐增多的野草青苔等景象。借这些与柳宗元相关的旧物旧景,诗人睹物思人,既抒发了对已逝挚友柳宗元的深切怀念,赞扬其学问德行,也流露出对愚溪旧景不再、人事全非的无限伤感。整体风格蕴藉缠绵,情感深厚。
2. 写作手法
用典:第二首诗借孔融表彰郑玄立通德门之事,赞扬柳宗元的学问和德行;第三首以向秀与嵇康的典故,借邻人吹笛却无人如向秀般作赋的情境,表达对柳宗元的怅恨与深切思念。借景抒情:诗中描绘愚溪周边的景色,如溪水、树木等,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愚溪的怀念以及内心的伤感之情。
3. 分段赏析
其一:“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悠悠”叠词生动写出溪水的自在流淌,与“草堂无主”形成对比,春景依旧但人已不在,奠定伤感基调;“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唯见”强调视线所及只有野草,凸显庭院荒芜,“依旧开”的山榴花以鲜艳色彩反衬寂寞,表达对柳宗元的深切怀念。其二:“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草圣数行”与“坏壁”对比,写出柳宗元遗迹残破,“属邻家”体现物是人非;“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唯见”突出景象单调,“残阳”“寂寞”营造凄凉氛围,樵车的出现更衬出草堂的冷落,隐含对柳宗元身后境遇的不平。其三:“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依依在”表明旧景仍存,“日日多”则写野草青苔疯长,展现出草堂的荒芜;“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化用典故,“纵有”与“更谁”形成呼应,表达出友人已逝,无人再如往昔的怅恨。
上一篇:唐·杜甫《至后》
下一篇:唐·白居易《客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