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田家远":傍晚时分,村落掩映在苍茫的暮色之中,更觉遥远,
# 日暮:傍晚时分。
"山中勿久淹":山中人不知不觉竟已在山中很久了。
# 淹:沉浸。
"归人须早去":劝诱友人不要再久居山中,要早早离去,
# 归人:友人。
"稚子望陶潜":小孩子盼望陶渊明归来。
# 陶潜:陶渊明,东晋隐士,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稚子:小孩子。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隐逸诗。诗歌以日暮田家的远景起笔,借“山中勿久淹”的劝归之语暗含对友人的关切,后化用陶渊明“稚子候门”的典故,通过“稚子望陶潜”的温馨画面,既流露对田园生活的倾慕,又寄托隐逸山林的志趣。全诗语言质朴浅近,于平淡劝慰中寓含对日常人生的珍视,兼具田园诗的自然意趣与赠答诗的殷切情致,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中,将白云先生比作归隐田园的陶潜,不仅形象地勾勒出白云先生如陶潜般闲适自在的隐居者形象,还借对陶潜所代表的隐居生活的联想,委婉抒发了自身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3. 分段赏析
一二句以“日暮”点明时间,借“田家远”勾画田园暮色苍茫的远景,营造出悠然静谧的隐逸氛围。“远”字既指空间距离,亦暗含归家之心的迫切性。后句“勿久淹”以劝诫口吻,委婉规劝友人勿沉溺山居,呼应“白云先生”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两句一景一情,以疏淡笔法将田园意境与隐逸志趣自然融合,奠定全诗“劝归”的情感基调。三四句直抒胸臆,“须早去”以决然语气强化劝归的殷切,暗含对友人羁留山中的担忧。末句“稚子望陶潜”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稚子候门”典故,以“望”字聚焦孩童翘首期盼的温情画面,巧妙将友人比作陶潜,既赞誉其高洁品性,亦以稚子候归的日常细节,将隐逸理想与人间烟火相联结。全诗至此,于平淡劝慰中升华出对田园生活的深情礼赞,更透露出诗人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
4. 作品点评
《赠王九》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田园诗。以劝归友人为主题,全诗语言看似平淡如“田家远”“稚子望”等白描,实则暗藏匠心。诗人将陶渊明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如稚子候门、日暮归家),既延续了山水田园诗派“即事即景”的创作传统,又通过“山中”与“田家”的空间转换,构建出世俗责任(归人)与精神家园(陶潜)的和谐共存。这种“以俗写雅”的手法,恰是孟浩然对盛唐隐逸诗风的独特贡献:在柴米炊烟中完成对功名价值的诗意解构,在稚子翘首的日常画面里投射士人安身立命的终极追求。
上一篇:唐·王勃《铜雀妓二首》
下一篇:唐·顾况《曲龙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