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què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1
jīn
fèng
lín
tóng
què
zhāng
wàng
chéng
jūn
wáng
chù
suǒ
tái
xiè
ruò
píng
shēng
fēn
jiù
liáng
yǎn
wèi
qīng
西
líng
sōng
jiǎ
lěng
shuí
jiàn
luó
qíng
qiè
běn
shēn
gōng
céng
chéng
jiǔ
chóng
jūn
wáng
huān
ài
jìn
wèi
shuí
róng
jǐn
qīn
luó
shuí
zài
féng
gāo
tái
西
běi
wàng
liú
xiàng
qīng
sōng

译文

金凤台紧挨着铜雀台,邺城面对着浊漳河。君王已死,现在没有地方可寻了,而这里的亭台楼榭却依旧是那个样子。当年的歌舞席还有什么用处,那未倾倒的歌梁还有什么用呢。西陵里的松树槚树那样苍冷,谁明了铜雀妓的愁情。我本是铜雀合上的乐妓,幽闭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宫中。君王死了欢爱已尽,现在为谁打扮为谁歌舞呢。锦缎的被子懒得再叠,绫罗的衣服也不再缝制了。由这高高的铜雀台上望西陵,不由得使人对着墓前的青松流下了泪水。

逐句剖析

"金凤邻铜雀":金凤台紧挨着铜雀台,

# 金凤:台榭名,疑为“金虎台”之误。

"漳河望邺城":邺城面对着浊漳河。

# 漳河:浊漳河,在当时河北道相州邺城北面。

"君王无处所":君王已死,现在没有地方可寻了,

# 君王:指曹操,曹操曾受封魏王,死后追为武帝。

"台榭若平生":而这里的亭台楼榭却依旧是那个样子。

# 平生:往常。,台榭:土高者为台,有木者为榭。

"舞席纷何就":当年的歌舞席还有什么用处,

# 何就:能成什么事?也就是有什么用处的意思。

"歌梁俨未倾":那未倾倒的歌梁还有什么用呢。

# 俨:庄严的样子。,歌梁:《列子》有这样一段记载:古歌女韩娥到了齐国雍门,以卖唱混饭吃。后来她离开了雍门,可是人们感觉到她的歌声还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歌梁”出于这一故事。这里实指舞庭。

"西陵松槚冷":西陵里的松树槚树那样苍冷,

# 松槚:松树与槚树,这两种树常栽植于墓前。,西陵:指曹操的墓地。

"谁见绮罗情":谁明了铜雀妓的愁情。

#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代指铜雀妓。

"妾本深宫妓":我本是铜雀合上的乐妓,

# 深宫:指铜雀台。,妾:铜雀妓自称的谦词。

"层城闭九重":幽闭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宫中。

# 九重:九层,形容宫殿之深邃。,层城:指深宫。

"君王欢爱尽":君王死了欢爱已尽,

"歌舞为谁容":现在为谁打扮为谁歌舞呢。

"锦衾不复襞":锦缎的被子懒得再叠,

# 襞:折叠。,锦衾:锦缎的被子。

"罗衣谁再缝":绫罗的衣服也不再缝制了。

# 罗衣: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高台西北望":由这高高的铜雀台上望西陵,

# 高台:指铜雀台。

"流涕向青松":不由得使人对着墓前的青松流下了泪水。

# 青松:苍翠的松树,此处指坟地。庾信《拟咏怀》诗:“徒劳铜爵妓,遥望西陵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铜雀妓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一组五言律诗。诗中通过铜雀台歌妓的视角,展现了她们被幽禁深宫的凄苦命运。前首以铜雀台今昔对比入笔,舞席零落与歌梁犹存的物象对照中,暗含世事变迁之慨;后首转为歌妓自述,“层城闭九重”的“闭”字写尽深宫禁锢之痛,“锦衾不复襞”的细节更见心死如灰。诗人借曹魏旧事,以白描手法呈现歌妓遥望西陵、泪洒青松的画面,不言悲而悲自现。全诗将历史沧桑与个人悲怨交织,在宫怨题材中呈现出独特的沉郁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铜雀妓二首》是诗人途经铜雀台时有感而发之作。作者自洛阳赴冀州游历途中,目睹铜雀台遗迹,不禁兴发盛衰无常之叹,遂提笔写下这组怀古诗篇。《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组宫怨诗。诗人通过描写铜雀台上歌妓的孤寂生活,展现了她们被禁锢的命运。诗中用白描手法刻画歌妓的日常,从妆镜生尘到夜半歌舞,透露出对宫廷女性的深切同情。作品借古讽今,以曹魏旧事暗喻唐代宫廷,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女子命运的悲悯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通过舞席荒废与歌梁犹存的今昔对比,凸显铜雀台盛衰变迁;“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以华服闲置的细节,反衬歌妓心灰意冷的生活状态。借古讽今:通过“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等铜雀台歌妓的遭遇,暗讽唐代宫廷“每月十五,辄向帐前作妓乐”的陋习,揭示歌妓制度对女性的摧残。白描:“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以素笔勾勒歌妓遥望西陵、泪洒青松的画面,不加修饰却尽显其孤苦无依。间接抒情:“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以歌妓自述口吻,通过“闭”字直指深宫禁锢之痛,比直抒胸臆更显沉郁动人。

3. 分段赏析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开篇以壮阔的地理意象展开,金凤台与铜雀台相邻矗立,漳河水遥望邺城故地。这两句通过台阁与河川的空间布局,既交代了历史场景的方位,又暗含物是人非的苍凉感。铜雀台作为曹操宴乐之所,如今唯余地理标记,为下文盛衰对比埋下伏笔。“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笔锋陡转,将巍峨建筑与消逝的君王形成强烈反差。铜雀台虽屹立如初,但曾在此歌舞享乐的曹操早已无处寻觅。这种人与物的永恒与短暂的对比,凸显历史沧桑之感。“若平生”三字尤妙,台榭仿佛仍保持着旧日模样,更反衬出人事全非的悲凉。“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此联通过细节呈现今昔对比。昔日繁华的舞席已零落不堪,而承载歌舞的房梁却依然高耸未倾。舞席的“纷何就”与歌梁的“俨未倾”构成动与静的对照,既写尽繁华消歇的凄凉,又以建筑残存暗示过往奢靡,笔法含蓄而深刻。“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收束处将镜头推向曹操陵墓。西陵松柏森冷,当年穿着华服的美人如今无人问津。一个“冷”字既写实景温度,又暗喻情谊冷却。“谁见”的反问更是直指人心,那些被禁锢在铜雀台的歌妓,她们的痛苦与深情终究被历史湮没。“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下篇转用歌妓口吻自述。“层城闭九重”的“闭”字力透纸背,既写铜雀台宫门深锁的实景,又暗示歌妓如笼中鸟的生存状态。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使被历史遮蔽的女性声音得以呈现,比客观描写更具感染力。“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直指歌妓生存的荒诞性。她们存在的意义本是为君王提供声色之娱,如今君王已逝却仍被制度禁锢。两个“谁”字的重复使用,强化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感,揭示出封建制度下女性工具化的悲剧。“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通过生活细节展现心理状态。华美的被褥不再折叠,轻薄的罗衣无人缝制,这些日常行为的停滞,折射出歌妓们心灰意冷的精神世界。“不复”与“谁再”的对应,形成因果链条,暗示她们已失去生存动力。“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结尾以动作描写收束全篇。登高远眺却只见陵墓青松,这个画面极具象征意义——西北望既是空间方位,也暗指时间上的生死相隔。泪水洒向青松的意象,将个人的悲苦与永恒的死亡并置,余韵悠长而沉痛。

4. 作品点评

诗人作《铜雀妓》一诗,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宫廷生活有感而发,借生动形象抒发历史评价,托曹事以讽唐,“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异于寻常怀古之作,不事显微阐幽,而别寓兴意;不以直抒或议论见长,而以歌妓口吻自叹自哀,真情流露,尤为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上“金凤”、“铜雀”、“漳河”、“邺城”写得如君王仍在,忽接以“无处所”二句,如梦方醒。“西陵松槚”添一“冷”字,正与“金凤”二句对照。“谁见绮罗情”再问一句,孟德有知亦应失笑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

# 语简而尽,意浅而至。故曰:言莫奇口头,理莫窅于见前。不独诗,然而诗为甚(“台榭”句下)。

清谭宗《近体秋阳》

# 陈德公先生曰:初日君臣,惟沿粉黛,百篇一色,蜡味索然,及乎“四杰”开津,渐流情节矣。各取对起,已紧凑,三、四最浑,神韵绝尘,结亦稳静,惟第五稍为生晦,未振齐梁。二、三、四淡雅,而情自黯然。结总缴仍顾“无处所”字绪。李白由曰:五句固似生晦,然意承三句,六句承四句说,故亦未足为嫌。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子安才雄,五言律往往有一气浑成之势,律自不得拘得。看渠一意转合,视之平平,拟之难到。中晚之视初唐,六朝之视汉魏,俱若此矣。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浑秀出脱。

明钟惺《唐诗归》

# 至此才是真律调。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神满极矣,运词更以识胜,所以难及。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凄婉无繁辞,以淡为神。

明邢昉《唐风定》

# 此以古题作近体而不失古意,较之比邻拟乐府者,几于金矢之别也。初,魏武遗令中有“台上设帷帐,朔望上食奏乐,汝等望我西陵墓田”之语,故是诗专就此一段写出、闲挑冷逗,似弗欲深刻讥议,而讥议自切。斯便是古意所在,俾后世君公将相,不免情痴如阿瞒者,稍于此得一知解,其提撕警觉之功,埒于西方文字矣。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戴叔伦《种荔枝》

下一篇:唐·孟浩然《赠王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