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香积寺":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
"数里入云峰":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古木无人径":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
"深山何处钟":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 钟:寺庙的钟鸣声。
"泉声咽危石":流泉被耸立的危石所阻而发出幽咽的声音,
# 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危:高的,陡的。,咽:呜咽。
"日色冷青松":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苍翠的松林上,更显清冷。
#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空潭曲":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
# 薄暮:黄昏。
"安禅制毒龙":安禅入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 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绘山林古寺幽深静寂的行旅诗。诗中通过描写诗人探访香积寺的过程,从步入茫茫山林到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再到听到隐隐的钟声和看到参天的古树,逐步接近香积寺。王维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色和环境音效,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不仅展现了山林深处的宁静与神秘,同时也隐喻了只有克服内心的邪念妄想,才能领悟禅理的高深,体验真正的宁静。此诗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禅宗哲理的深刻理解。全诗不直接描写寺院本身,而是通过周围景物的侧写来烘托映衬出寺庙之幽胜,体现了王维晚年沉湎于佛学的恬淡心境。最终,“安禅制毒龙”一句,则是诗人内心追求心灵平静、克制世俗欲望的心迹自然流露。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诗中通过描述“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以及“泉声咽危石”的描写,使得本已寂静的山林更显幽静。这种手法不仅没有破坏环境的宁静,反而增强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体现了“鸟鸣山更幽”的境界。比喻:诗人借用了佛教故事中的毒龙被制服的情节,象征着只有克服内心的邪念妄想,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与禅理的高深。这里的“毒龙”象征世俗人的欲望,而佛法则是克制这些欲望的力量。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景象的描绘,如古树参天、层峦叠嶂,也有动态元素的融入,如泉水流淌的声音、隐现的钟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安谧的氛围。借景抒情:王维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相结合,通过对香积寺周围环境的细腻刻画,表达了他对这片净土的喜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3. 分段赏析
《过香积寺》首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单句赏析来看,诗人从“不知”开始说起,表现出一种洒脱不羁的态度。由于不知香积寺的具体位置,诗人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多远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这种描写不仅直接写出了人入云峰的情景,同时也映衬出香积寺深藏幽邃的特点,使得寺庙显得更加神秘而遥远。接着四句,“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顾与新曰:幽深本色语,不杂一句,洁净玄微,无声无色。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古木”二句幽而浑,中晚人有此法,多失于卑。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韵气冷甚。三四偷律,病在不严。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起联与“独有宦游人”一法。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极状山寺深僻幽静,篇法句法字法入微入妙。“毒龙”。佛喻砍心也,用以收局,不失释氏面目。此与《登辨觉寺》诗,何如狮子捉物,象兔俱用全力耶?汪道昆曰:五六即景衬贴荒凉意,“咽”字、“冷”字工。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三四似流水,一似双立,安句自然,结亦不累。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幽处见奇,老中见秀,章法、句法、字法皆极浑浑,五律无上神品。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顾云:“不知”字玄妙,模写幽深处。又云:三四甚是浅易,甚是深处,字法。五六即景,衬贴荒深意。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尾联寓意格也。起用“不知”二字,便是往时未到,今日方过,幽赏胜情,得未曾有,俱寓此二字内。中二联写景,分途中,本寺。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通篇从“过”字着画。
清巢父《唐诗从绳》
# “不知”两字领起全章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遇石而咽,松向日而冷,意自互用。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炼字幽峭(“深山”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评:三四亦是隽逸句法。五六特作生峭,“咽”、“冷”二字,法极欲尖出。骂声写色,已难到地,着“咽”、“冷”字,妙更入神,是《子虚》《上林》赋手。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古木”一联远写,“泉声”一联近写,总从“不知”生出,渐次行来,已至寺矣,故以“安禅”收住。构局炼句与《山居秋暝》略同,超旷稍异,乃相题写景法。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吴曰: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趣,此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游山寺者,可知所着想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李白《江上吟》
下一篇:唐·孟浩然《田家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