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离愁白日斜":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
#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形容广阔或壮大。这里形容诗人离别京城时的无 限愁绪。
"吟鞭东指即天涯":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
# 天涯:指诗人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即:到。,东指:诗人由京返杭,起初一段路是向东走的。,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
# 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化作春泥更护花":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 花:比喻国家。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绝诗,也是一首抒情言志诗。表达了诗人辞官南归途中,毅然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展现出乐观语气与生动形象,极具艺术魅力。
2. 写作手法
比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把辞官的自己比作“落红”,“落红”脱离枝头,恰似诗人离开官场;又以“春泥”比喻归乡后默默付出的自己,“护花”则寓意着诗人虽不在朝堂,却依旧愿为国家培育人才、助力发展,如同春泥滋养春花,生动形象地展现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与奉献精神,化抽象情感为具体可感的意象。映衬: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以“白日斜”的日暮之景映衬“浩荡离愁”,让愁绪在昏黄黯淡的天色烘托下更显深沉、浓烈,强化诗人离京时的落寞心境;后两句中,以“落红”的飘零之态映衬诗人辞官离京的境遇,又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之举,与诗人虽不在朝却仍心系国运、欲有所作为的情怀相互映衬,一落一护,突出诗人的高尚品格与报国壮志。
3. 分段赏析
开篇“浩荡离愁白日斜”,那离愁犹如汹涌潮水,浩浩荡荡,充斥天地之间。偏又逢夕阳西坠,暮色苍茫,更添几分落寞之感。这里,“浩荡”一词修饰离愁,尽显愁绪之浓烈;“白日斜”作为背景烘托,既点明时间,又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诗人寓居京城多年,如今离去,心中满是仕途不顺、不为世用的感叹,还有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孤独感。况且,他与妓女灵箫关系密切,此刻告别京城过往,缠绵悱恻的“离愁”愈发难以排遣,种种因素交织,让这离愁内涵丰富而复杂。“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即诗人手中马鞭,“东指”明确了此行目的地是故乡浙江。可虽说归乡,马鞭所指之处,前路漫漫,仿若天涯般遥不可及。这与马致远笔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未直言“断肠”,却将离别的愁绪与前路的迷茫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一路行来,日暮的片片飞花撩动他的情思。他本就是描摹落花的能手,曾在《西郊落花歌》中将纷飞的海棠花比作奇龙怪凤,把大风中海棠纷谢的景象描绘得气势磅礴。此刻,他看着落花,感觉自己就如同一片飘飞的落花。官场的倾轧、沉闷的氛围、窒息的人性、拮据的生活,让他把自身身世与落花完全融为一体。而“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句在全诗中地位关键,它承接上方的“浩荡离愁”,那时时拂面而过的“落红”,进一步撩拨起诗人的愁绪,同时又为诗意转折埋下伏笔,使整首诗从离愁中挣脱出来。其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非无情之物,它们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滋养来年的春花。诗人借此自比,虽已辞官,却仍心系国家前途命运。他打算回到家乡主掌书院,聚徒讲学,把自己的学业和思想传授给生徒,以变革的热情和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为民倾尽最后一点力量。最后“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彻底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反用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意。落花有情,化泥护花,诗人借此表明自己虽脱离官场,却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报国热情,要为国家和百姓,为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这一句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后人。与古代诗人描写落花多为伤感嗟叹或单纯写景相比,龚自珍此句境界更高,尽显其壮怀豪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诗精妙地把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合二为一,又将抒情、议论完美相融,极为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内心复杂多样的情感。他曾在《书汤海秋诗集后》提出“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的论诗主张,而他本人的诗作无疑就是这一理念的最佳例证。
# 此三百十五篇,五花八门,可作年谱、行状读。
清王文濡《龚自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