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i
shī

朝代:清作者:龚自珍浏览量:4
jiǔ
zhōu
shēng
shì
fēng
léi
wàn
yīn
jiū
āi
quàn
tiān
gōng
chóng
dǒu
sǒu
jiàng
rén
cái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逐句剖析

"九州生气恃风雷":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 恃:依靠。,生气: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

"万马齐喑究可哀":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 究:终究,毕竟。,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我劝天公重抖擞":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

# 重抖擞:重新振作起来。抖擞:振作,奋发。,天公:造物主。

"不拘一格降人材":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 人材:一作“人才”。材:《清诗鉴赏辞典》作“才”。,降:赐给、给子。这里是产生、选用的意思。,不拘一格:拘:拘泥。格:格局,规格。不局限于一种格式。这个成语就出自“不拘一格降人材”这句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己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其一二十五)》是清代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出色的政治诗。诗中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用比喻修辞格,将“风雷”比作革命风暴,“万马齐喑”象征清王朝统治下思想禁锢、人才被扼杀的沉闷社会局面。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运用移花接木手法,表达诗人渴望变革、希望朝廷破格录用人才的愿望。全诗层次清晰,情感激昂,语言简洁有力。在龚自珍的诗作中,此诗具有代表性,反映了晚清社会的积弊和进步文人对变革的期盼,对研究晚清政治思想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己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其一二十五)》由龚自珍所作。龚自珍生活在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他才华横溢,积极议论“医国”、宣传变革,却因“动触时忌”,于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此诗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他目睹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内忧外患,希望能通过诗歌呼吁变革、解放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政治诗。诗中描绘了清王朝统治下死气沉沉、人才受抑的社会景象,借“风雷”“万马齐喑”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痛心,以及渴望通过变革、广纳人才来挽救国家的愿望,体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2. 写作手法

比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手法,诗人龚自珍将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比作“风雷”。在当时封建专制统治下,社会沉闷压抑,龚自珍渴望一场像狂风惊雷般具有强大威力的变革,来打破这种死寂、腐朽的局面。“风”和“雷”都具有强大的力量和震撼性,以“风雷”喻变革力量,形象地展现出这种力量的迅猛和不可阻挡,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期盼。想象:“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在现实中,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统治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停滞不前,并没有出现如“风雷”般的变革。龚自珍凭借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九州大地因强大变革力量(风雷)而充满生气、焕然一新的画面。他突破现实的沉闷压抑,以大胆的想象,表达出对未来社会变革的憧憬与向往,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具有了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雷”被比作革命风暴,诗人认为,唯有借助这样一场急风惊雷般的力量,才能打破清朝统治下长期存在的死气沉沉的局面。“恃”字置于“风雷”之前,强调了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振兴,除了依靠这种强大的变革力量外,别无他法,这充分展现出诗人敏锐的洞察力与敢于斗争的精神。而“万马齐喑”则形象地描绘出在清朝统治的威压下,人们因恐惧而不敢发声,整个社会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沉闷氛围。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这里的“天公”,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天爷。诗人在批判时弊之际,转而劝诫老天爷。“不拘一格”体现出诗人胸怀宽广、目光长远,有着极具战略性的构想。当时清政府腐朽不堪,面临着内忧外患,尤其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奴役中华民族、灭亡中国,瓜分中国的危机迫在眉睫。在这种形势下,要拯救风雨飘摇中的中国,就必须有各方面的大量人才。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打破常规,选拔并降下大批人才,以共同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劝”字意义重大,它代表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奉劝,而非卑微的乞求,彰显出诗人的自信与变革的坚定决心。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等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诗人凭借奇特想象,传达出热烈期盼:盼望杰出人才涌现,期待改革之势化作新的“风雷”,为国家带来新的生机,从而彻底驱散笼罩九州的沉闷与迟滞。诗中既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现实积弊,又满怀憧憬地展望未来,饱含理想之光。此诗独辟蹊径,别开生面,以振聋发聩之势呼唤变革、召唤未来。其寓意深邃,气势恢宏。诗人以热情激昂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予以讽谏,深切表达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以及期望当政者广纳贤才的强烈愿望。诗作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于当下也极具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三百十五篇,五花八门,可作年谱、行状读。

近代王文濡《龚自珍全集》

# 龚自珍《己亥杂诗》作品高度凝炼、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清王朝没落衰朽的现实,发展七绝议论时事、干预现实的功能,是在绝句艺术上的开拓与创造。

不详陈锦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袁枚《所见》

下一篇:清·林嗣环《口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