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门投止思张俭":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望门投止:望门投宿。
"忍死须臾待杜根":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 杜根:东汉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须臾:不长的时间。,忍死:装死。
"我自横刀向天笑":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
# 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去留肝胆两昆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 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狱中抒怀诗。诗中借用历史典故,展现出诗人在面对死亡时的豁达与豪迈,表明愿将自己的行为交由后人评判,体现了谭嗣同坚定的变法信念和为理想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运用东汉张俭为避迫害四处逃亡,杜根因进谏太后临朝听政被扑杀却诈死逃生的典故,一方面表达对逃亡战友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像张俭一样获得帮助,像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对生死的态度。直抒胸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直接抒发诗人面对死亡的无畏与坦然,将自己的生死和行为功过交付后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和对历史评说的坦然态度。比喻:“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拿张俭比喻流亡的维新志士,寄寓对他们的同情;以杜根自喻,流露出自感未能更好直谏的憾意。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望门投止思张俭”,是身陷牢狱的谭嗣同牵挂着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借张俭的典故抒发心绪——暗自祈愿他们能像张俭那样,得到拥护变法者的接纳与庇护。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援引东汉诤臣杜根的事迹,语含深义。此处以邓太后影射慈禧,情形如出一辙:既痛斥镇压变法志士的残暴,亦寄寓着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切期盼。其意在于,戊戌维新虽暂遭重创,但锐意革新的志士仁人当志存高远、忍死待时,以求日后再图大业。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紧承前两句意涵:倘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能安然脱身、伺机再起,那么我谭某这条性命又何足挂齿?自会从容直面染血屠刀,仰天长笑——恰似“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谭嗣同对死亡早有觉悟。政变发生之际,同志们再三劝他暂避日本使馆,他却断然回绝。正因他早已抱定必死之心,方能临危不乱、视死如归。第四句“去留肝胆两昆仑”,凝结着谭嗣同对去留抉择的坚定主见。政变次日,谭嗣同未遭逮捕,便赶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力劝他东渡日本。他曾言:“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既为“道”——变法大业与国家利益,亦为“义”——君臣之谊与同志之情,愿效仿《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与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友人西乡,以一己之牺牲成全心中神圣事业,以挺身赴难回报光绪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盼自己的热血能唤醒苟且偷安的世人,掀起变法图强的革命浪潮。在他眼中,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全赖出逃的康、梁等人推动引领。基于此,他对分任去留的同仁给予崇高肯定:去者与留者虽路径有别,却目标一致、价值同等,恰如昆仑双峰,比肩并峙,各展千秋气象。
4. 作品点评
全诗用典贴切而精妙,语言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而逼人。诗作寄托深广,多处化用比喻手法,让胸中意气豪情的抒发兼具含蓄之美。
# 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
清黄遵宪
# 这是一首“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嗣同语)的诗作。
武灜海
# “我自横刀向天笑”,人间最壮美的诗篇。
不详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高原《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清·林嗣环《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