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倾城逐浪花":一代绝色美人终于如浪花般消失了,
# 一代倾城逐浪花: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了。越国灭吴后,西施的命运有二说:一说重归范蠡,跟着他游江海去了;一说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答被夫差沉尸于江中的伍子胥。诗中只是泛说逝去。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语本汉代李延年歌,见《汉书·外戚传》)。
"吴宫空自忆儿家":在吴宫里的人白白地想念着你。
# 吴宫空自忆儿家:在吴宫里的人白白地想念着你。儿家:称呼古代女子,你。指西施。空自忆:白白的想念。
"效颦莫笑东村女":切莫讥笑东村效颦女长得丑,
# 效颦莫笑东村女:唐代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又《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最后两句即取此二首诗意。但王维诗说,西施已享尽荣华而旧伴却仍须辛苦浣纱;现在却说,西施虽美,已如流水逝去,而东村女虽丑,尚能活到白头。效颦:相传西施家乡的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她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庄子·天运》)。这句倒装,意即“莫笑东村女效颦”。
"头白西边尚浣纱":她满头白发时仍能在溪边浣纱。
# 尚浣纱:一作“上浣纱”。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浣,洗涤。,头白:满头白发。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咏史诗。诗围绕西施展开,首句写西施倾城美貌却随浪花消逝,次句叹其在吴宫徒然思念家乡。后两句以西施与东村女对比,指出东村女虽平凡,却能在溪边安稳浣纱至白头,表达对西施命运的叹惋及对平凡生活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将西施与东村女进行对比,一个美丽却早逝,一个丑陋却能长寿且自由,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捉摸,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用典:“效颦莫笑东村女”,诗中运用了东施效颦的典故,不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也通过这个典故引发读者对美与丑、命运与人生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黛玉化用王维诗意,也体现了对前人文学成果的借鉴和创新,使诗歌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一代倾城逐浪花”,一代倾国倾城的佳人西施,最终却如转瞬即逝的浪花,香消玉殒于江水之中。如此开篇,瞬间点明红颜薄命这一哀伤主题,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叹的基调。紧接着第二句“吴宫空自忆儿家”,写西施离去后,吴宫里的妃嫔们徒然对她心生思念,然而这般思念也无法改变她香消玉殒的结局,红颜薄命之事,只能让人徒增悲伤叹息。第三四句“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进一步将西施与寻常女子的命运作对比。诗人劝诫莫要嘲笑那东施效颦的东村女子长相丑陋,人家却能安稳活到满头白发,还能自由自在地在溪边漂洗纱线。这实际上是在说,美丽的西施反倒不如长相平凡的女子长寿且自由。黛玉此诗化用了王维的诗意,西施纵然绝美,却已如江水中的浪花,转瞬即逝;反观东村丑女,却能安享岁月,直至白发苍苍。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文字浅显易懂,所用东施效颦的典故也广为人知。但其深意在于借古讽今。西施之美无人能及,却依旧逃不过薄命的归宿,恰似浪花般易逝。即便她曾引得宫女们怀念,却终究敌不过东村女子的白头之福。黛玉借西施的故事,实则在诉说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虽有贾宝玉等知己关怀,可她早已预感自身疾病缠身难以治愈,故而借这首诗发出对自身不幸命运的悲叹。
# 这首诗蕴含着林黛玉对于女性的人生道路、生命价值的思考。曹雪芹认为美人计,不管计成还是计败,其共同点是:当权者都是不把女人当作人的;被当作工具使用的女性,命运都是悲惨的。从曹雪芹对美人计的否定中,人们看到了《红楼梦》对女性的重新发现,从而看到了它的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格力量。诗中自然也包含着林黛玉的身世之感。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她和西施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中,她不能避免被男性当权者摆布、毁灭。
不详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下一篇:清·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