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lài
shī
hūn
xiǎo
qīn
rào
shí
chén
yīn
háo
duān
yùn
xiù
lín
shuāng
xiě
kǒu
chǐ
齿
qín
xiāng
duì
yuè
yín
mǎn
zhǐ
lián
yuàn
piàn
yán
shuí
jiě
qiū
xīn
cóng
táo
lìng
píng
zhāng
hòu
qiān
gāo
fēng
shuō
dào
jīn

译文

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逐句剖析

"无赖诗魔昏晓侵":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

# 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

"绕篱欹石自沉音":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

# 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石:一作“晓”。,欹:这里通作“倚”。

"毫端蕴秀临霜写":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

# 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毫端蕴秀: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

"口齿噙香对月吟":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

# 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噙:含着。

"满纸自怜题素怨":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

# 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 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

"片言谁解诉秋心":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一从陶令评章后":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

# 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一从:自从。

"千古高风说到今":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 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菊》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咏菊”为题,描绘了众人创作菊花诗的场景。首联生动刻画了黛玉被诗情所扰、坐立难安的状态,将诗人内心那股难以抑制、亟待宣泄的创作冲动展现得淋漓尽致;颔联则展现了诗人出众的才情以及全身心投入创作时的专注模样。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是全诗核心,抒发了诗人对自身身世的感慨、自我怜惜的哀怨以及无人理解的愁绪。尾联进一步赞美了菊花的高洁品格,同时也蕴含了诗人的自诩之意,升华了此诗的意境。整首诗平仄、对仗极为工整,富有艺术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曹雪芹精心嵌入了《咏菊》一诗。彼时,贾府正呈现出表面的极盛之态。这一回里,贾府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创作活动,由史湘云与薛宝钗共同拟定题目,共计十二道,规定体裁为七言律诗,韵脚则不加限制,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可自由挑选题目进行创作。在这场诗会中,作者特意安排林黛玉挑选了《咏菊》《问菊》和《菊梦》三道诗题。而《咏菊》一诗,作者更是巧妙借助李纨的公正品评,让诗歌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将情感与意境完美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咏菊》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以“咏菊”为题,生动描绘了众人创作菊花诗的情景。它平仄协调恰当,对仗工整精巧,充分展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借菊花“素怨”“秋心”的意象,抒发诗人如菊般高洁却无人理解的孤寂,实现物我交融的抒情效果。

3. 分段赏析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巧妙点明了诗作诞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境。那股强烈的创作冲动,宛如神魔附身,让她从清晨到日暮都心潮澎湃,难以自持。灵感如泉涌时,她甚至无法安坐于闺阁之中,而是踱步绕过篱笆,来到假山之畔,斜倚在山石上,与菊花相对,全神贯注地构思、低吟。诗词本就源于生活、实践、自然与真情,此句无疑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真谛。不仅如此,它还将诗人那兴奋且专注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仅凭这一联,潇湘妃子便足以在群芳中脱颖而出,技压众人。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描绘出诗人胸有成竹,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将赞美菊花的华美篇章倾泻而出。然而,她并未满足于此,还对着皎洁的明月反复吟诵。由此可见,作者已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喜悦与满足之中。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又将笔触拉回到林黛玉那多愁善感的情绪世界。她借颂扬菊花来抒发自己满心的愁怨,不禁发问: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如素秋般高洁的情怀呢?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在诗词创作中属于“合”的部分,巧妙地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陶渊明在诗中品评、赞誉菊花之后,千百年来,菊花那不畏风霜、孤高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备受人们仰慕与传颂,直至今日。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里,直接描绘菊花的文字着墨不多。然而,其精妙之处恰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于诗词文字之外寄寓深远情思、展现深厚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赞美了菊花高傲的风骨;形象地总结了曹雪芹对诗歌创作规律的认识、理论;再度流露“谁解其中味”的感慨;传达了黛玉和宝玉不与世俗妥协的心声;显示了黛玉形象的重要性。

现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邹晓丽《红楼真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江湜《山寺夜起》

下一篇:清·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