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赖诗魔昏晓侵":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
# 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
"绕篱欹石自沉音":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
# 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石:一作“晓”。,欹:这里通作“倚”。
"毫端蕴秀临霜写":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
# 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毫端蕴秀: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
"口齿噙香对月吟":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
# 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噙:含着。
"满纸自怜题素怨":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
# 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 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
"片言谁解诉秋心":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一从陶令评章后":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
# 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一从:自从。
"千古高风说到今":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 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咏菊》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以“咏菊”为题,生动描绘了众人创作菊花诗的情景。它平仄协调恰当,对仗工整精巧,充分展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借菊花“素怨”“秋心”的意象,抒发诗人如菊般高洁却无人理解的孤寂,实现物我交融的抒情效果。
3. 分段赏析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巧妙点明了诗作诞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境。那股强烈的创作冲动,宛如神魔附身,让她从清晨到日暮都心潮澎湃,难以自持。灵感如泉涌时,她甚至无法安坐于闺阁之中,而是踱步绕过篱笆,来到假山之畔,斜倚在山石上,与菊花相对,全神贯注地构思、低吟。诗词本就源于生活、实践、自然与真情,此句无疑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真谛。不仅如此,它还将诗人那兴奋且专注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仅凭这一联,潇湘妃子便足以在群芳中脱颖而出,技压众人。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描绘出诗人胸有成竹,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将赞美菊花的华美篇章倾泻而出。然而,她并未满足于此,还对着皎洁的明月反复吟诵。由此可见,作者已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喜悦与满足之中。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又将笔触拉回到林黛玉那多愁善感的情绪世界。她借颂扬菊花来抒发自己满心的愁怨,不禁发问: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如素秋般高洁的情怀呢?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在诗词创作中属于“合”的部分,巧妙地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陶渊明在诗中品评、赞誉菊花之后,千百年来,菊花那不畏风霜、孤高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备受人们仰慕与传颂,直至今日。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里,直接描绘菊花的文字着墨不多。然而,其精妙之处恰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于诗词文字之外寄寓深远情思、展现深厚功力。
# 这首诗赞美了菊花高傲的风骨;形象地总结了曹雪芹对诗歌创作规律的认识、理论;再度流露“谁解其中味”的感慨;传达了黛玉和宝玉不与世俗妥协的心声;显示了黛玉形象的重要性。
现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邹晓丽《红楼真味》
上一篇:清·江湜《山寺夜起》
下一篇:清·曹雪芹《唐多令·柳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