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续巫山雨":巫山的雨断断续续地下着,
"天河此夜新":这天夜晚天河景象焕然一新。
"若无青嶂月":如果没有青山间那轮明月,
# 青嶂:如屏障的青山。
"愁杀白头人":真要愁坏我这个白头之人。
"魍魉移深树":魑魅魍魉在深树间移动,
# 魍魉: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这里代指影子。
"虾蟆动半轮":月亮如被虾蟆咬动缺了半轮。
"故园当北斗":故园正对着北斗星的方向,
# 故:常常,频频。
"直指照西秦":月光直照着故乡西秦之地。
# 指:一作想。
"并照巫山出":月光与巫山一同出现,
# 照:一作点。
"新窥楚水清":新近窥见楚水的清澈。
"羁栖愁里见":在漂泊忧愁中见到这月景,
# 愁:一作秋。
"二十四回明":已经是第二十四次月圆。
"必验升沉体":月必然能验证升沉之变化,
"如知进退情":如同知晓人生进退之情。
"不违银汉落":月不违背银河而落下,
"亦伴玉绳横":也陪伴着玉绳星横斜天际。
"万里瞿塘峡":在万里之外的瞿塘峡,
# 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峡,一作月。
"春来六上弦":春天已过六次上弦月。
# 六上弦:指春季的六次上弦月。上弦: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时时开暗室":月光时时照亮昏暗的屋子,
# 开:照,照亮。
"故故满青天":常常满满地挂在青天上。
# 故故:屡屡。
"爽合风襟静":清爽的月光与风合,衣襟静垂,
# 风襟静:风襟爽静。,爽:明亮,谓月光明亮清朗。
"高当泪脸悬":高高地正对着流泪的脸悬挂。
# 当:对。
"南飞有乌鹊":有乌鹊向南方飞去,
"夜久落江边":夜深后落在了江边。
# 落:飞落。,夜久:深夜。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写思乡与感怀的五言律诗,借月亮这一意象,写出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如首篇借月串联起对故乡的眷恋与世事变幻的感慨;第二篇借月感悟生命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第三篇借春夜峡江之月融合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思。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借巫山雨和新显天河之景,营造氛围,为下文抒情铺垫;“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直接借无月之景,抒发内心忧愁。用典:“南飞有乌鹊”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典故,以乌鹊夜久落江边,暗示自身如乌鹊般漂泊无依。
3. 分段赏析
《月三首》首篇,首联“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描绘夔州雨夜后天河景象,为下文抒情铺垫。颔联“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以假设突出明月对愁苦诗人的慰藉,借月串联起对故乡的眷恋与世事变幻的感慨。颈联“魍魉移深树,虾蟆动半轮”,借鬼魅、月中蟾蜍等意象,暗示世事无常。尾联“故园当北斗,直指照西秦”,直白道出对故乡的思念,以月为引,将情感推向高潮。第二篇,首联“并照巫山出,新窥楚水清”,描绘月出照亮巫山、楚水之景。颔联“羁栖愁里见,二十四回明”,写羁旅愁中望月,感慨时光流逝。颈联“必验升沉体,如知进退情”,借月感悟生命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蕴含哲理。尾联“不违银汉落,亦伴玉绳横”,描绘月与星河相伴,强化宇宙和谐之感。第三篇,首联“万里瞿塘峡,春来六上弦”,点明地点、时节与月相。颔联“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以月照暗室、布满青天,暗示光明难寻。颈联“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借月景融情,展现诗人忧愁。尾联“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以乌鹊夜落江边,烘托时局艰难与思乡之情,借春夜峡江之月融合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