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bái
hǎi
táng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qiū
róng
qiǎn
dàn
yìng
chóng
mén
jié
cuán
chéng
xuě
mǎn
pén
chū
tài
zhēn
bīng
zuò
yǐng
pěng
xīn
西
wéi
hún
xiǎo
fēng
sàn
chóu
qiān
diǎn
宿
hái
tiān
lèi
hén
huà
lán
yǒu
qīng
zhēn
yuàn
sòng
huáng
hūn

译文

秋天淡雅的景色映照着重重大门,海棠花枝层层簇拥,花朵洁白,宛如满盆积雪。​它如同出浴的杨贵妃,以冰为影般冷艳,又似捧心的西施,以玉为魂般高洁。​清晨的微风无法吹散它那千般愁绪,昨夜的冷雨又增添了它一抹泪痕。​它独自倚靠在画栏边,仿佛满怀心事,远处传来的捣衣声和哀怨的笛声,伴随着黄昏一同到来。​

逐句剖析

"秋容浅淡映重门":秋天淡雅的景色映照着重重大门,

# 秋容:指白海棠花,“秋”点明花开的季节,“容”用拟人的手法喻其美好。

"七节攒成雪满盆":海棠花枝层层簇拥,花朵洁白,宛如满盆积雪。​

# 雪:喻花。,攒:簇聚。

"出浴太真冰作影":它如同出浴的杨贵妃,以冰为影般冷艳,

# 出浴太真:杨贵妃,字玉环,号太真,为唐玄宗所宠,曾赐浴华清池。

"捧心西子玉为魂":又似捧心的西施,以玉为魂般高洁。​

# 捧心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相传西施心痛时“捧心而颦(皱眉)”,样子很好看,见《庄子·天运》。亦以此喻海棠之美。

"晓风不散愁千点":清晨的微风无法吹散它那千般愁绪,

# 愁千点:指花如含愁,因花繁而用“千点”。

"宿雨还添泪一痕":昨夜的冷雨又增添了它一抹泪痕。​

# 宿雨:经夜之雨。

"独倚画栏如有意":它独自倚靠在画栏边,仿佛满怀心事,

# 独倚画栏:指花孤苦,以花喻人。

"清砧怨笛送黄昏":远处传来的捣衣声和哀怨的笛声,伴随着黄昏一同到来。​

# 清砧怨笛:砧,捣衣石。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离别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白海棠》是清代文学巨著《红楼梦》中一首别具深意的七言律诗,由书中重要人物贾宝玉创作。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里,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贾宝玉、贾探春、薛宝钗和林黛玉纷纷作诗,此诗便是其中之一。诗中,贾宝玉以细腻笔触描绘白海棠,首联勾勒出白海棠枝繁叶茂、素淡雅致的外在形象。颔联巧用典故,将白海棠比作“出浴太真”“捧心西子”,从形神两方面展现其美丽高洁,同时借“冰作影”“玉为魂”,隐晦表达对薛宝钗、林黛玉二人的评价,暗示宝钗内心似冰般冷漠,黛玉品格如玉般高洁。颈联则通过“愁千点”“泪一痕”等词句,借海棠朝暮含愁之态,暗喻自身及黛玉的愁苦心境。尾联以白海棠喻独守空闺思念征人的女子,营造出哀怨氛围。全诗主体部分亦物亦人,曲意回旋,多用典故,借咏白海棠寄寓了贾宝玉对钗黛二人复杂情感,尤其凸显对黛玉的深情,在《红楼梦》诗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白海棠》诞生于《红楼梦》所描绘的大观园海棠诗会这一情节。彼时,看似繁花似锦、笑语晏晏的大观园尚处“太平盛世”表象之下,实则暗流涌动。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矛盾丛生,正统与异端思想激烈碰撞,嫡庶之间为争夺家族资源与地位展开生死较量。在这座外表华丽、实则危机四伏的“乐园”中,年轻一代的公子小姐们以赏花饮酒、吟诗弄月为乐,试图在享乐中忘却现实的纷扰。然而,敏锐之人已隐隐察觉家族衰亡的阴影正悄然逼近。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表面是为增添生活雅趣,背后却反映出大家在风雨欲来之际,对宁静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贾宝玉创作出《咏白海棠》,借诗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考,既饱含对美好女子的赞美,也流露出对家族命运及个人情感归宿的迷茫与忧虑,从侧面展现出封建末世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文人雅士的精神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借吟咏白海棠,巧妙地融入对人物的赞美与情感寄托。一方面,通过对海棠外在形态与内在神韵的描写,展现出白海棠的高洁、淡雅之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歌颂;另一方面,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将白海棠比作“出浴太真”“捧心西子”,实则分别暗指薛宝钗与林黛玉,借海棠抒发了贾宝玉对钗黛二人复杂的情感,尤其突出了对林黛玉的深情厚意。同时,借海棠的愁态,也流露出贾宝玉自身的忧愁以及对黛玉命运的担忧,蕴含着对封建礼教下美好情感被压抑的无奈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出浴太真”以杨贵妃出浴的娇美来形容白海棠的艳丽姿态,“捧心西子”则借西施捧心的柔弱展现海棠的柔美,使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内涵更为深厚。同时,“冰作影”“玉为魂”分别关联宝钗与黛玉,借典故含蓄地表达对人物的评价与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底蕴。​拟人:“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等句,赋予白海棠人的情感与姿态。将海棠的形态变化比作人在晓风、宿雨中的忧愁与落泪,以及独自倚靠画栏的神态,使海棠形象鲜活生动,借海棠之态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比喻:把白海棠的花朵比作“雪满盆”,形象地描绘出花朵洁白无瑕的色泽;以“冰作影”“玉为魂”分别比喻宝钗的冷漠与黛玉的高洁,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抽象的人物性格与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也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3. 分段赏析

贾宝玉的《咏白海棠》意蕴丰富,情感细腻。首联“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开篇点明时节为秋,“秋容浅淡”描绘出白海棠淡雅的容貌,与“重门”的庄重形成对比,暗示海棠生长环境的幽僻。“七节攒成”生动展现海棠花枝层层簇拥的形态,而“雪满盆”则直观写出花朵洁白如雪,既突出海棠外在的素净之美,又隐隐透露出其内心的高洁。​颔联“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堪称全诗精妙之处。此联连用“出浴太真”“捧心西子”两个典故,从形神两方面刻画白海棠。以杨贵妃出浴之态比海棠的娇艳,又以西施捧心之姿状海棠的柔美,形象生动。同时,“冰作影”“玉为魂”分别对应宝钗与黛玉。“冰”象征宝钗服用“冷香丸”后内心的冷漠,“玉”则代表黛玉如美玉般纯净无瑕、纤尘不染的品格,借此委婉表达出贾宝玉对二人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凸显出他对黛玉的欣赏与钟情。​颈联“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借景抒情,将海棠拟人化。清晨晓风无法吹散海棠的愁绪,昨夜冷雨又增添其泪痕,表面写海棠,实则暗指贾宝玉自身的忧愁以及对黛玉寄人篱下、命运多舛的深切同情。“愁千点”“泪一痕”生动展现出愁绪与悲伤的深沉,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哀怨氛围。​尾联“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描绘出白海棠独倚画栏的孤寂形象,宛如一位在清砧怨笛声中,于黄昏时分苦苦思念远方征人的女子。“清砧怨笛”作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哀怨意象,在此处渲染出悲伤、凄凉的意境,暗示了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爱情的悲剧结局,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节奏明快,气韵生动,感情真挚且直白。在《红楼梦》的宏大叙事中,此诗不仅是贾宝玉情感的宣泄,更是对钗黛二人形象的深度刻画,同时巧妙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展现出曹雪芹高超的文学创作技巧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既反映出古代贵族文人的闲情雅致,又通过诗词这一载体,揭示出封建家族内部的矛盾与危机,以及年轻一代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宝玉这首诗,应该说是别具匠心的佳作。佳处主要在于诗的后六句抒写的仪容神韵,暗寓了钗黛二人的形象以及诗人与钗黛的感情关系,与小说中的许多情节、细节妙合。在尾联中,贾宝玉又合写钗黛二人,一个是“如有意”,“道是无情却有情”;但是,终不如另一个“清砧怨笛”那样情深意切。可见,全诗主体部分是亦物亦人的,咏的是两盆白海棠,却寄寓诗人对钗黛二人的赞美,虽然曲意回旋,但倾向明白,突出了他对黛玉的一片深情。

现代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对月寓怀》

下一篇:清·石涛《荷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