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容浅淡映重门":秋天淡雅的景色映照着重重大门,
# 秋容:指白海棠花,“秋”点明花开的季节,“容”用拟人的手法喻其美好。
"七节攒成雪满盆":海棠花枝层层簇拥,花朵洁白,宛如满盆积雪。
# 雪:喻花。,攒:簇聚。
"出浴太真冰作影":它如同出浴的杨贵妃,以冰为影般冷艳,
# 出浴太真:杨贵妃,字玉环,号太真,为唐玄宗所宠,曾赐浴华清池。
"捧心西子玉为魂":又似捧心的西施,以玉为魂般高洁。
# 捧心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相传西施心痛时“捧心而颦(皱眉)”,样子很好看,见《庄子·天运》。亦以此喻海棠之美。
"晓风不散愁千点":清晨的微风无法吹散它那千般愁绪,
# 愁千点:指花如含愁,因花繁而用“千点”。
"宿雨还添泪一痕":昨夜的冷雨又增添了它一抹泪痕。
# 宿雨:经夜之雨。
"独倚画栏如有意":它独自倚靠在画栏边,仿佛满怀心事,
# 独倚画栏:指花孤苦,以花喻人。
"清砧怨笛送黄昏":远处传来的捣衣声和哀怨的笛声,伴随着黄昏一同到来。
# 清砧怨笛:砧,捣衣石。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离别有关。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借吟咏白海棠,巧妙地融入对人物的赞美与情感寄托。一方面,通过对海棠外在形态与内在神韵的描写,展现出白海棠的高洁、淡雅之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歌颂;另一方面,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将白海棠比作“出浴太真”“捧心西子”,实则分别暗指薛宝钗与林黛玉,借海棠抒发了贾宝玉对钗黛二人复杂的情感,尤其突出了对林黛玉的深情厚意。同时,借海棠的愁态,也流露出贾宝玉自身的忧愁以及对黛玉命运的担忧,蕴含着对封建礼教下美好情感被压抑的无奈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出浴太真”以杨贵妃出浴的娇美来形容白海棠的艳丽姿态,“捧心西子”则借西施捧心的柔弱展现海棠的柔美,使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内涵更为深厚。同时,“冰作影”“玉为魂”分别关联宝钗与黛玉,借典故含蓄地表达对人物的评价与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底蕴。拟人:“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等句,赋予白海棠人的情感与姿态。将海棠的形态变化比作人在晓风、宿雨中的忧愁与落泪,以及独自倚靠画栏的神态,使海棠形象鲜活生动,借海棠之态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比喻:把白海棠的花朵比作“雪满盆”,形象地描绘出花朵洁白无瑕的色泽;以“冰作影”“玉为魂”分别比喻宝钗的冷漠与黛玉的高洁,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抽象的人物性格与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也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3. 分段赏析
贾宝玉的《咏白海棠》意蕴丰富,情感细腻。首联“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开篇点明时节为秋,“秋容浅淡”描绘出白海棠淡雅的容貌,与“重门”的庄重形成对比,暗示海棠生长环境的幽僻。“七节攒成”生动展现海棠花枝层层簇拥的形态,而“雪满盆”则直观写出花朵洁白如雪,既突出海棠外在的素净之美,又隐隐透露出其内心的高洁。颔联“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堪称全诗精妙之处。此联连用“出浴太真”“捧心西子”两个典故,从形神两方面刻画白海棠。以杨贵妃出浴之态比海棠的娇艳,又以西施捧心之姿状海棠的柔美,形象生动。同时,“冰作影”“玉为魂”分别对应宝钗与黛玉。“冰”象征宝钗服用“冷香丸”后内心的冷漠,“玉”则代表黛玉如美玉般纯净无瑕、纤尘不染的品格,借此委婉表达出贾宝玉对二人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凸显出他对黛玉的欣赏与钟情。颈联“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借景抒情,将海棠拟人化。清晨晓风无法吹散海棠的愁绪,昨夜冷雨又增添其泪痕,表面写海棠,实则暗指贾宝玉自身的忧愁以及对黛玉寄人篱下、命运多舛的深切同情。“愁千点”“泪一痕”生动展现出愁绪与悲伤的深沉,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哀怨氛围。尾联“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描绘出白海棠独倚画栏的孤寂形象,宛如一位在清砧怨笛声中,于黄昏时分苦苦思念远方征人的女子。“清砧怨笛”作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哀怨意象,在此处渲染出悲伤、凄凉的意境,暗示了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爱情的悲剧结局,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节奏明快,气韵生动,感情真挚且直白。在《红楼梦》的宏大叙事中,此诗不仅是贾宝玉情感的宣泄,更是对钗黛二人形象的深度刻画,同时巧妙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展现出曹雪芹高超的文学创作技巧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既反映出古代贵族文人的闲情雅致,又通过诗词这一载体,揭示出封建家族内部的矛盾与危机,以及年轻一代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
# 宝玉这首诗,应该说是别具匠心的佳作。佳处主要在于诗的后六句抒写的仪容神韵,暗寓了钗黛二人的形象以及诗人与钗黛的感情关系,与小说中的许多情节、细节妙合。在尾联中,贾宝玉又合写钗黛二人,一个是“如有意”,“道是无情却有情”;但是,终不如另一个“清砧怨笛”那样情深意切。可见,全诗主体部分是亦物亦人的,咏的是两盆白海棠,却寄寓诗人对钗黛二人的赞美,虽然曲意回旋,但倾向明白,突出了他对黛玉的一片深情。
现代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上一篇:清·曹雪芹《对月寓怀》
下一篇:清·石涛《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