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讯秋情众莫知":想要打问秋天的消息却没有人知晓,
# 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
"喃喃负手叩东篱":我只好背着手轻声地询问东篱。
# 东篱:指代菊。,叩:询问。,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
"孤标傲世偕谁隐":你的品格如此孤高傲世,又有谁能够和你一同隐居,
# 偕:同……一起。,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
"一样花开为底迟":同样都是花而你为什么又开放得这么晚?
# 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圃露庭霜何寂寞":落满霜露的庭院和园圃多么寂寞,
# 圃露庭霜:落满霜露的园圃和庭院。互文的修辞手法。
"鸿归蛩病可相思":鸿雁南飞蟋蟀低吟你是否相思。
# 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蛩病:蟋蟀将要死去。蛩:蟋蟀。,鸿归:大雁南飞。
"休言举世无谈者":且不要说整个世间没有能够和你谈论的人,
# 举世:整个世问,整个社会。
"解语何妨片语时":你如果懂得人的话语不妨和我小叙片刻。
# 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以咏物寄情为题材的诗。诗中通过诗人向菊花一连串的发问,描绘了菊花孤标傲世、花开独迟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寂寞的氛围,体现了菊花不趋时从众、遗世独立的品性。同时,借对菊花的问询,深刻地表达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以及她寄人篱下、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与愤懑之情,展现了她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痛苦又坚守自我的内心世界。
2. 写作手法
设问:“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一连串的设问,不仅紧扣诗题“问菊”,引发读者思考,还巧妙地通过提问的方式,深入挖掘和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具层次感和感染力,同时增添了诗歌含蓄委婉的韵味。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直接切入“问”的主题,其中“讯秋情”实则是对菊花的情怀与意向进行探寻。整首诗除首联外,颔联、颈联、尾联皆为问句,问得巧妙自然,难怪湘云会评价:“真把个菊花问得无言以对。”林黛玉反复向东篱下的菊花发问,这背后实则暗喻着她自身寄人篱下、知音难觅的境遇。颔联和颈联一连串问句,有的契合历史积淀下菊花的文化内涵,有的紧扣菊花的自然属性,无一不是将菊花视为与诗人同类的存在,仿佛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注入了菊花之中。所谓“问菊”,实则是借菊花自比。“孤标傲世”这一特质,自陶渊明起便成为菊花的文化标签,询问“偕谁隐”,答案已暗藏于问句,唯有高洁隐士方能与菊花相伴。菊花于秋季绽放,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繁花截然不同,询问“为底迟”,实则是对菊花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品性的赞美。园圃中露水冷冽,庭院里寒霜凝结,其他花卉因此不在秋季开放,而菊花于此情此景中虽会感到寂寞,却也正因这份清冷,反衬出它遗世独立的风姿。秋天,鸿雁南飞,蟋蟀生命渐逝,这些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菊花的孤高。总而言之,这四个问句,以提问的形式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这便是对菊花的“移情”式发问。尾联则将这层深意直白道出:莫要感慨无人理解,我便是你知心好友,倘若菊花能够言语,不妨与我畅聊一番。整首诗通篇采用问句,一方面与诗题紧密呼应,另一方面赋予诗歌含蓄委婉的韵味,读来意味深长。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问菊》里,菊花轻俗傲世、花开独迟的特质,恰如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品格性情的生动写照。诗中颈联所提及的“圃露庭霜”,恰似《葬花吟》中“风刀霜剑”的意象重现。在荣国府中,形形色色恶浊不堪的现象,如同一股股无形却又极具杀伤力的暗流,时刻冲击着这位孤弱少女的内心,使她整日沉浸在痛苦的深渊之中。“鸿归蛩病”的景象,更是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林黛玉内心的苦闷与彷徨。对于林黛玉而言,茫茫世间,真正能与之倾心交谈者,唯有宝玉一人。然而,封建礼教那道森严的“大防”横亘在两人之间,如同难以逾越的鸿沟,使得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毫无顾忌地倾诉彼此的深情厚意。“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传颂千古的名句,与其说是饶有趣味的询问,倒不如说是林黛玉内心愤懑情绪的激昂控诉。不得不说,这首诗与小说所塑造的林黛玉性格高度契合。诚如第五回所描述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作者精心代拟的这首诗,将林黛玉的这一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此诗也暗暗呼应了林黛玉未来“眼泪还债”的孤独悲苦境遇,仿佛在字里行间已然埋下了命运的伏笔。
# 这首诗有种“郊岛寒瘦”的气象。
现代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刘亮《红楼梦诗词赏析》
上一篇:清·林则徐《塞外杂咏(其六)》
下一篇:清·黄增《集杭州俗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