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qín
shì
zèng
yán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sān
chūn
hòu
zhū
fāng
jìn
xún
mén

译文

春光逝去后,众花都要落尽,各自都得寻找各自的归宿。

逐句剖析

"三春去后诸芳尽":春光逝去后,众花都要落尽,

# 三春去后诸芳尽:表面上说春光逝去后,众花都要落尽,实际上是预言后事,说待到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她们死去和远嫁,大观园姊妹们也都要死的死,散的散了。春:春天。诸:所有的。芳尽:众花落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各自都得寻找各自的归宿。

# 各自须寻各自门:各自都得寻找各自的归宿,也就是“飞鸟各投林”的意思。须:需要。寻:寻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梦秦氏赠言》为清代文豪曹雪芹所著,源自其经典巨著《红楼梦》第十三回。书中情节,秦可卿香消玉殒之际,王熙凤恍惚入梦,秦可卿现身梦中前来辞行。交谈间,秦可卿苦心劝诫王熙凤,贾府如今看似繁华,实则危机四伏,衰败之势难以避免,切须早做筹谋。直至离别之时,秦可卿将“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两句赠言,郑重托付给王熙凤,言辞间满是对贾府命运的深沉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梦秦氏赠言》源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荣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列,学界普遍认定其作者为清代的曹雪芹。这部鸿篇巨制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起伏兴衰为宏大背景,借助富贵公子贾宝玉的独特视角,围绕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曲折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一核心线索展开叙事。书中刻画了众多才情卓绝、见识不凡,远胜寻常男子的闺阁女子,生动呈现了她们丰富多彩又各有悲欢的人生轨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性深处的美好与悲剧的深刻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楼梦》堪称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女性魅力,以及细致入微地描摹中国古代社会万象与世间百态的史诗级文学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它源自《红楼梦》,以预示命运的题材展现内容主题。诗中借“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之语,营造出一种衰败前的萧瑟氛围,暗示了贾家及一众闺阁女子在繁华过后各自离散的命运走向,表达了对盛极而衰的感怀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象征:“三春过后诸芳尽”中,“三春”象征着贾府繁华兴盛的时期,“诸芳”则象征着贾府中众多美丽聪慧的女子以及整个家族的繁荣美好。“三春过后”暗示着繁华时期的结束,“诸芳尽”象征着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凋零,形象地预示了贾府及相关人物最终走向衰败的命运。通过这种象征手法,将抽象的命运转变具象化,以自然的季节更替和花朵的凋零来暗示家族的兴衰,使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悲剧色彩。双关:“各自须寻各自门”,表面意思是在家族衰败后,众人要各自寻找自己的出路和归宿;而深层隐喻着在命运的安排下,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只能独自面对未来的种种未知和困境。“门”既指实际的生活出路之门,又隐喻着命运的转折和不同的人生道路。这种双关隐喻的手法,增加了诗句的内涵深度,使诗句不仅仅是对现实情景的描述,更蕴含着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让读者在品味诗句时能感受到一种无奈和宿命的悲哀。

3. 分段赏析

“三春过后诸芳尽”:此句中的“三春”在《红楼梦》的语境中,通常指代贾府繁荣昌盛的三个阶段,可理解为元春得宠后的家族鼎盛期、家族维持繁华的平稳期以及繁华即将落幕的前夕。“诸芳”象征着贾府中众多风姿绰约、才情出众的女子,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同时也寓意着贾府曾经拥有的辉煌、美好的一切。“尽”字极为关键,它生动地描绘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三个繁荣阶段结束后,贾府的女子们将如春花凋零般,各自走向悲惨的结局,贾府的辉煌也将消逝殆尽。此句以自然季节变化中花朵的衰败作比,巧妙地暗示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必然趋势,为全诗奠定了悲伤、凄凉的基调。“各自须寻各自门”:“各自”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在贾府衰败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无法再依赖家族的庇护。“须寻”突出了形势的紧迫,表明众人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谋划出路。“各自门”含义深刻,表面上是指每个人要寻找安身立命的地方,而在《红楼梦》的复杂情境中,它象征着每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归宿。例如,贾府的女儿们有的香消玉殒,有的远嫁他乡,有的遁入空门。这句诗深刻地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残酷,曾经生活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中的人们,在家族衰败后,不得不独自面对未知的人生,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悲哀,进一步深化了全诗关于家族兴衰和个人命运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律然《落梅》

下一篇:清·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