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去后诸芳尽":春光逝去后,众花都要落尽,
# 三春去后诸芳尽:表面上说春光逝去后,众花都要落尽,实际上是预言后事,说待到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她们死去和远嫁,大观园姊妹们也都要死的死,散的散了。春:春天。诸:所有的。芳尽:众花落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各自都得寻找各自的归宿。
# 各自须寻各自门:各自都得寻找各自的归宿,也就是“飞鸟各投林”的意思。须:需要。寻:寻找。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它源自《红楼梦》,以预示命运的题材展现内容主题。诗中借“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之语,营造出一种衰败前的萧瑟氛围,暗示了贾家及一众闺阁女子在繁华过后各自离散的命运走向,表达了对盛极而衰的感怀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象征:“三春过后诸芳尽”中,“三春”象征着贾府繁华兴盛的时期,“诸芳”则象征着贾府中众多美丽聪慧的女子以及整个家族的繁荣美好。“三春过后”暗示着繁华时期的结束,“诸芳尽”象征着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凋零,形象地预示了贾府及相关人物最终走向衰败的命运。通过这种象征手法,将抽象的命运转变具象化,以自然的季节更替和花朵的凋零来暗示家族的兴衰,使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悲剧色彩。双关:“各自须寻各自门”,表面意思是在家族衰败后,众人要各自寻找自己的出路和归宿;而深层隐喻着在命运的安排下,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只能独自面对未来的种种未知和困境。“门”既指实际的生活出路之门,又隐喻着命运的转折和不同的人生道路。这种双关隐喻的手法,增加了诗句的内涵深度,使诗句不仅仅是对现实情景的描述,更蕴含着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让读者在品味诗句时能感受到一种无奈和宿命的悲哀。
3. 分段赏析
“三春过后诸芳尽”:此句中的“三春”在《红楼梦》的语境中,通常指代贾府繁荣昌盛的三个阶段,可理解为元春得宠后的家族鼎盛期、家族维持繁华的平稳期以及繁华即将落幕的前夕。“诸芳”象征着贾府中众多风姿绰约、才情出众的女子,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同时也寓意着贾府曾经拥有的辉煌、美好的一切。“尽”字极为关键,它生动地描绘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三个繁荣阶段结束后,贾府的女子们将如春花凋零般,各自走向悲惨的结局,贾府的辉煌也将消逝殆尽。此句以自然季节变化中花朵的衰败作比,巧妙地暗示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必然趋势,为全诗奠定了悲伤、凄凉的基调。“各自须寻各自门”:“各自”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在贾府衰败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无法再依赖家族的庇护。“须寻”突出了形势的紧迫,表明众人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谋划出路。“各自门”含义深刻,表面上是指每个人要寻找安身立命的地方,而在《红楼梦》的复杂情境中,它象征着每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归宿。例如,贾府的女儿们有的香消玉殒,有的远嫁他乡,有的遁入空门。这句诗深刻地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残酷,曾经生活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中的人们,在家族衰败后,不得不独自面对未知的人生,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悲哀,进一步深化了全诗关于家族兴衰和个人命运的主题。
上一篇:清·律然《落梅》
下一篇:清·曹雪芹《菱荇鹅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