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帘招客饮":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
# 招:说帘飘如招手。,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
"在望有山庄":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
"菱荇鹅儿水":菱叶荇菜间嬉戏着天真的鹅儿,
# 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
"桑榆燕子梁":桑林榆树里穿梭着垒巢的飞燕。
"一畦春韭绿":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
# 绿:程高本作“熟”。,畦: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
"十里稻花香":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
# 稻花香: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
"盛世无饥馁":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
# 无饥馁:没有饥荒和冻馁。
"何须耕织忙":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亦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以“杏帘在望”为题,借田园牧歌之景暗藏颂圣深意,既展现黛玉超凡的诗才,又暗含其对封建政治的敏锐洞察。
2. 写作手法
用典:“盛世无饥馁”:化用儒家“大同社会”理想,暗含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呼应元妃省亲的背景,体现应制诗的“颂圣”传统。动静结合:中间两联通过“鹅儿嬉戏”(动)与“菱荇飘荡”(静)、“燕子衔泥”(动)与“桑榆静立”(静)的对比,展现田园的生机与宁静。
3. 分段赏析
首联“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将题目拆解为两句,既点明“杏帘”酒幌招徕宾客的实景,又以“在望”勾勒出远山含黛的朦胧意境,形成空间纵深感。此句法借鉴王维“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的布局技巧,却更显自然浑。颔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全用名词堆叠,无动词而画面跃动。菱荇摇曳、鹅儿戏水的池塘与桑榆成荫、燕子衔泥的屋梁,构成视听交融的农家图。此句化用陶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隐逸美学,却以全名词句法颠覆传统语法,堪称古典诗歌的“陌生化”实验。颈联“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改用正常语序,数字对比(“一畦”与“十里”)与通感手法(“绿”为视觉,“香”为嗅觉)展现丰饶景象,呼应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农耕诗意,形成“陌生化—常规化”的节奏张力。尾联“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表面歌颂太平,实则暗藏机锋:既迎合元妃“贤德妃”身份,又以“何须”二字消解耕织辛劳,暗示贾府“鲜花着锦”的虚假繁荣。此句化用《诗经》“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典故,却将农耕艰辛转化为盛世赞歌,体现黛玉“外柔内刚”的诗学智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引用典故,笔法细腻,全诗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山野气象。
上一篇:清·曹雪芹《梦秦氏赠言》
下一篇:清·曹雪芹《回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