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í
qián
shī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shēng
zhuó
shén
bēn
máng
shèng
huá
yán
zhōng
sàn
chǎng
bēi
qiān
bān
tóng
huàn
miǎo
jīn
mèng
jìn
huāng
táng
màn
yán
hóng
xiù
hén
zhòng
gèng
yǒu
qíng
chī
bào
hèn
cháng
kàn
lái
jiē
shì
xuè
shí
nián
xīn
xún
cháng

译文

人一生为了为什么而东奔西走、忙忙碌碌,即使是盛大华丽的宴席,也终究有散场的那一天。过往数不清的各种悲和喜,现在看来如同渺渺幻觉。从古至今如梦一场,令人空言荒唐。常常说(人生聚少离多)美人以袖拭泪,更还有痴心的人抱恨千古,念念不忘。(这本书)看起来每个字如同血一般(深刻),写就它花费十年,这实在不同寻常。

逐句剖析

"浮生着甚苦奔忙":人一生为了为什么而东奔西走、忙忙碌碌,

# 浮生:指人生。

"盛席华筵终散场":即使是盛大华丽的宴席,也终究有散场的那一天。

# 华筵:丰盛的筵席。

"悲喜千般同幻渺":过往数不清的各种悲和喜,现在看来如同渺渺幻觉。

# 幻渺:虚玄不可捉摸。

"古今一梦尽荒唐":从古至今如梦一场,令人空言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常常说(人生聚少离多)美人以袖拭泪,

"更有情痴抱恨长":更还有痴心的人抱恨千古,念念不忘。

"字字看来皆是血":(这本书)看起来每个字如同血一般(深刻),

"十年辛苦不寻常":写就它花费十年,这实在不同寻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回前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直白的笔触揭示人生无常,何苦奔忙?就像一场盛大的宴席,终有散场;颔联以史笔勾勒出时空的苍茫感,将古今沧桑化作残卷中飘散的墨痕,悲欣交集处恍若镜花水月,在虚实相生的文字张力中构建起物我两忘之境。颈联的笔锋如游龙回旋,从浩渺时空骤然收束至方寸灵台。诗人以砚池为镜照见本心,在墨香氤氲间参悟浮生若寄的禅机。尾联迸发出千钧之重的情感张力,将半生风霜凝作笔端血泪,酸辛况味浸透诗笺,却在收束处留下空山新雨般的余响。全诗颇具哲理和禅意,在虚实交错的意象群落里,完成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辨与诗意重构。其语言如古琴余韵,在简淡中蕴藏万千气象,余韵绵长,令人掩卷长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见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末尾,题为《回前诗》。曹雪芹出身江宁织造世家,幼年经历富贵繁华,后因家族卷入政治斗争被抄家,晚年贫困潦倒,移居北京西郊,“举家食粥酒常赊”。他以十年时间创作《红楼梦》,借贾府兴衰抒写自身对人生、社会的深刻体悟诗中“十年辛苦”正是其创作生涯的缩影。诗人以佛道哲学观照人生无常,呼应《红楼梦》“盛衰皆空”的核心主题,“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直指《红楼梦》创作过程的呕心沥血,反映作者对作品的珍视与感慨,故而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通过对人生奔忙、悲喜、情感等方面的描述,表达了人生无常与虚幻的主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禅意,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察与思考。

2. 写作手法

设问:首联“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以直白的设问开篇,自答中将人生比作终将散场的宴席,通过强烈的对比(“盛席”与“散场”)揭示人生无常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佛道思想中的“空观”。直抒胸臆:尾联“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以夸张的“血”字直白表达创作艰辛,呼应《红楼梦》开篇“字字皆血泪”的自我剖白,强化了作者对艺术苦行的情感投入。

3. 分段赏析

首联“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采用“代言体”形式,这种非作者自述的叙事策略,既规避了“自夸”嫌疑,又构建起“作者-批书人-读者”三重对话空间。颔联“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以佛理解构时空,暗含三重否定:其一,消解世俗价值体系;其二,瓦解历史叙事权威;其三,质疑艺术真实边界。颈联“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采用“赋比兴”复合技法。赋:直陈十二钗命运。比:以“啼痕”喻指“千红一窟”的集体悲剧。兴:由“情痴”引出“通灵宝玉”的谪凡神话。尾联“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强调“血泪”的真实性,却依托“假语村言”的小说形式,自证“不寻常”的艺术价值,却宣称文本“不过游戏笔墨”,将十年心血凝为“字字皆血”的物质存在,却断言其本质是“幻形记”。

4. 作品点评

虽多数回前诗、回末诗非曹雪芹原作(如甲戌本《凡例》末诗或为脂砚斋代拟,庚辰本部分回末诗存书商增补痕迹),但这些诗作构成独特的"副文本"体系,具有多重阐释价值,以及对书中的情节和人物都是有帮助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下一篇:清·郑燮《题画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