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洁何曾洁":想要保持洁净何尝不能?
# 洁:既是清洁,又是佛教所标榜的净。佛教宣扬杀生食肉、婚嫁生育等等都是不洁净的行为,人心也是不洁净的,在世界上很少真正有一块洁净的地方,唯有菩萨居处才算“净土”,所以佛教又称净教。
"云空未必空":要弃绝尘世怎能行的通。
# 空:佛教要人看破红尘领悟万境归空的道理,有所谓“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般若经》)等等的言论。皈依佛教,又叫空门。
"可怜金玉质":可怜金玉般娇贵的人儿,
# 金玉质:喻妙玉的身份。贾家仆人说她“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十七回)
"终陷淖泥中":到底还陷入泥沼之中。
# 淖:烂泥。题咏后两句与册子中所画是同一意思,指流落风尘,并非续书所写的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后劫持而去,途中又不从遭杀。根据后来在南京发现的靖氏藏本《石头记》脂批中的新材料来看,妙玉大概随着贾府的败落,也被迫结束了她那种带发修行的依附生活,而换来流落“瓜州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据周汝昌同志校文)的悲剧结局。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以揭示封建贵族命运为题材的诗。它描绘了妙玉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封建没落贵族子女即便选择遁入空门,依旧无法摆脱悲惨结局的现实,营造出一种无奈且悲凉的氛围。通过对妙玉命运的展现,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腐朽与崩溃本质的批判,说明封建制度已病入膏肓,无论借助何种方式都难以挽回其覆灭的结局,揭示了封建制度无可救药的衰败态势。
2. 分段赏析
首句“何曾洁”三个字,是对她悲惨境遇的无奈叹惋。尽管她极力抗拒世俗的侵染,但身处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种种暗流涌动之中,又怎可能独善其身?她虽身处佛门净地,却无法摆脱世俗的纷纷扰扰,洁身自好的愿望最终落空,深刻地展现出个体在强大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力感。次句“云空”表明妙玉遁入空门,从形式上看似乎已看破红尘,四大皆空。然而,“未必空”却揭示出她内心深处并未真正放下尘世的欲念。她对宝玉有着特殊的情感,生辰时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贺帖,这种细腻的情感流露,说明她内心依旧有着对人间情感的渴望。第三句“金玉质”高度概括了妙玉的出身与品性。她出身于贵族官宦之家,有着高贵的血统和如同金玉般珍贵的气质。同时,她才情出众,精通文墨,在诗词、茶艺等方面都有颇高造诣,精神世界如同金玉般纯粹美好。“可怜”二字饱含着深深的怜惜之情。如此出众的女子,本应拥有美好的人生,却因种种原因被迫遁入空门,最终又陷入悲惨境地。这不仅是对妙玉个人命运的同情,更是对封建制度埋没美好、摧残人性的批判,凸显出命运的无常与残。末句“终陷”二字,将妙玉命运的悲剧推向高潮,强调了这种结局的不可避免。“淖泥”象征着世俗的黑暗、腐朽与污浊。在经历了诸多波折后,妙玉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厄运,陷入了这污秽不堪的境地。关于她的结局,虽原著后四十回缺失,但从判词及前八十回线索可推测,她可能遭遇了被强抢等悲惨之事。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踏莎行·月华如水》
下一篇:清·张问陶《瞿塘、巫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