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才可去补苍天":没有才能去修补将要崩溃的苍天,
# 补苍天:出自远古神话女娲补天的故事。传说远古的时侯,天塌了,女娲氏炼五色石把天修补起来。,去:一作“与”。,才:一作“材”。
"枉入红尘若许年":白白地浪迹人间这么多年。
# 红尘:指世间的热闹繁华,代指人世间。
"此系身前身后事":这里记述我在仙界和人间的经历,
# 身前身后:指石头经历的仙界和人世。
"倩谁记去作奇传":请谁抄录去作为奇闻传言?
# 奇传:即传奇,本是唐代兴起的一种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此处为押韵而倒装,取其“新奇传闻”之意。奇:一作“神”。,倩:央求,请求。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一首诗。见于《红楼梦》第一回,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即《红楼梦》)创作缘由的序诗。此诗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著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写成小说《石头记》。全诗以石作喻,抒写感慨,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得较好的作品。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无才可去补苍天”以女娲补天神话为原型,将“顽石”作为核心意象,既象征贾宝玉(前世为神瑛侍者携带的补天石),又暗喻曹雪芹自身“怀才不遇”的命运用典:化用女娲补天典故,却颠覆其救世意义,将其转化为“无力补天”的悲叹。补天石的“无用”暗指封建制度的腐朽已不可修复,而非个人才能不足。
3. 分段赏析
这篇《石上偈》看似简单无奇,实则是统领《红楼梦》全书内容的灵魂所在,以“偈”题名,缘于佛偈是总结佛语的精华,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句,“无才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借神话故事,说明自己无力挽救濒临崩溃的社会制度,第二句“枉入红尘若许年”。此句表面上是石头自慨白白地来到人世间这么多年,其实是作者感慨自己虚度年华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力。而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为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以“石”为喻,也是作者表明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第三句第四句“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借请谁抄石头身前和身后所经历的故事去做奇闻流传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全书的故事来。小说中,贾宝玉身前本是顽石,在人世间经历了一番以后,被“引登彼岸”,仍化作顽石,所以说是“身前身后事”。作者为了便于抒发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幻的神话世界之中,借人们耳熟能详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入世”的故事。这块顽石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是贾宝玉的象征,其中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 这是点明《红楼梦》写作缘由的一首诗。诗中,曹雪芹依托女蜗补天的神话故事,以一块被女娲丢弃在凡间的顽石自喻。他借顽石的“无材补天”,来表达自己不能匡时济世的遗憾;借顽石的“枉入红尘”,来描写自己半生潦倒、一事无成的窘迫。他在大志难成之下愤而著书,将自己在尘世中的所见、所感记录成《红楼梦》。诗中作者自谓“无材”,看似自惭,实为自负;而以顽石自喻,更是体现了他不愿随同流俗的傲气。
现代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红楼梦诗词精选》
# 这首诗统领整部小说,在其新奇迷离的浪漫光环的辉映之下,小说全方位地展开了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预示了这部作品的“诗的哲学”的精神和博奥。
现代宁波大学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
上一篇:清·曹雪芹《螃蟹咏》
下一篇:清·袁枚《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