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īng
tán
qín

朝代:唐作者:刘长卿浏览量:2
líng
líng
xián
shàng
jìng
tīng
sōng
fēng
hán
diào
suī
ài
jīn
rén
duō
tán

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逐句剖析

"泠泠七弦上":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

# 七弦:古琴有七条弦,又称七弦琴。七弦:一作七丝。,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

"静听松风寒":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 寒:凄清的意思。,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虽自爱":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

# 古调虽自爱:“古调”二句又作“古曲虽自爱,今人已不弹”。古调:古曲,古时的曲调,指《风入松》,该曲为晋嵇康所作,故曰古调。爱:喜爱。

"今人多不弹":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 弹:弹奏。,多:一作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著的一首五言绝句。开篇两句,诗人以精妙之笔极力描绘琴音的超凡美妙,构建出高雅深邃的音乐意境,借此凸显出弹琴者精湛卓绝的技艺。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议论融入抒情,感慨世人往往对高雅古朴的曲调缺乏欣赏之情,实则暗指当下世人多追逐时俗、随波逐流。于此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因世间难觅知音而生的怅惘,以及内心深处那一丝孤芳自赏的情怀。整首诗用词简洁质朴,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意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长卿高中进士后尚未正式入仕,便猝逢安史之乱爆发。无奈之下,他避乱辗转至江苏地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刘长卿曾短暂担任长洲尉与海盐令之职,此诗极有可能创作于这一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清幽凄清的琴音,营造出高妙的音乐境界,体现了弹琴者高超的技艺。同时,诗中通过对古调虽好却少有人弹奏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高雅艺术的喜爱与追求,以及对世人只知趋时随俗、不重高雅古调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芳自赏、难遇知音的情怀,抒发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2. 写作手法

双关:“静听松风寒”,既实写琴音如天风入松般的凄清,又巧妙地借琴曲《风入松》,形成语意双关,使诗句更具韵味。铺垫:诗的前两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极写琴音的美妙,让读者感受到古调的高雅动人,这为后两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中诗人对古调不受今人喜爱的感慨做了铺垫。通过前文对琴音美妙的描述,更能突出后文今人与诗人在对待古调上的反差,强化了诗人所抒发的对时俗的感慨以及自身怀才不遇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围绕“听弹琴”展开,着重突出“听”这一行为。起笔以“泠泠”一词,生动描摹出琴弦拨动之际,那清越悠扬的声响,此为诗人初听琴音时的直观感受。紧接着,诗人沉浸其中,聚精会神地“静听”,琴音也在此时悄然变化,渐趋清幽凄清,仿若天风拂过松林,那丝丝缕缕的凉意似乎穿透纸面,引领读者仿若身临其境,与诗人一同沉浸于听琴的妙趣之中,踏入音乐营造的美妙世界,共同享受这份独特的艺术美感。值得一提的是,琴曲中恰好有《风入松》一曲,此处语意双关,自然而巧妙。而“寒”字在此并非实指松风带来的凛冽寒气,实则是听琴者或弹琴者全身心沉浸于音乐妙境,达到“神与物游”状态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心境。这两句对琴音美妙的极致刻画,实则为后文“今人多不弹”埋下伏笔,形成巧妙的铺垫。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由对琴音的聆听,延伸至由此引发的感慨,进而点明全诗主旨。“古调虽自爱”中的“虽”字,犹如一道转折的桥梁,将诗人从对美妙琴音的赞美,引入对当下时俗风尚的深沉感慨。“今人多不弹”里的“多”字,以强烈的反衬手法,凸显出琴客中知音者的寥寥无几。这两句蕴含着两层深意:其一,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现实生活中音乐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唐朝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极为频繁,新的曲调不断涌现,对传统民族音乐冲击巨大。彼时,源自西域的“燕乐”作为新兴音乐潮流,风靡一时,深受听众喜爱,成为大家竞相弹奏的热门曲调,乐器方面也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流。反观七弦琴所奏的古调,尽管格调高雅肃穆,宛如阳春白雪般超凡脱俗,却因曲高和寡,在时风中逐渐被冷落,鲜有人弹奏。其二,从诗人自身角度出发,刘长卿借对琴音的由衷赞赏、对古调的情有独钟,以及对今人弃弹古调现象的喟叹,抒发自身的身世之感与对时风的无奈之叹。他自恃才华出众,秉持高洁品性,却在现实中怀才不遇,深感知音难觅,无人赏识,这境遇恰似高雅的古调,虽美好却不被世人珍视。故而,有人认为这两句意在讽刺今人追新逐异、不尚古调,借此展现作者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的形象。事实上,从刘长卿的诸多作品中,的确能够清晰感受到他满心的不合时宜,以及那种与世俗流弊难以相融的孤高情怀。这首《听弹琴》表面咏叹听琴的经历,实则借琴音寄托了诗人孤芳自赏、不随波逐流的高洁情操。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着力于对琴声之美的盛赞,随后笔锋陡然一转,发出对当下时尚潮流的深沉慨叹。在这一转变间,诗人刘长卿孤高自傲、超凡脱俗,又难遇知音的独特情操尽显无遗。刘长卿无疑是才华横溢之人,然而却屡遭诬陷,数次被贬。尽管他内心满是愤懑不平,但因其对高洁品格的执着坚守,致使他决然无法与世俗流弊同流合污,亦不能与庸常众人混为一体。​此诗自始至终贯穿着刘长卿对高雅意趣、高尚品德以及高洁操守的由衷赞颂。借由对听琴一事的描述与感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坚决不向世俗妥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与此同时,在这份坚守背后,那份无人理解的遗憾与清冷孤寂也悄然流露,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在浊世中独善其身的艰难与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语不须多,不须深。

明顾璘《批点唐音》卷十一

# 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间。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续编》卷六

# 中郎焦尾之材,伯牙高山之调,悠悠今古,赏音能有力人!况复茂材异等,沉沦于升斗微官;绝学高文,磨灭于蠹断简!岂独七弦古调,弹着无人?文房特借弹琴,以一吐其抑塞之怀耳。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李白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