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炼石已荒唐":其实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就已经很荒唐了,
# 荒唐:指荒唐的人世间。,女娲炼石: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塌坏了,女娲氏炼五色石把天修补了起来。《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四条撑着天的柱子)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因崩坏而不能把地都盖住),地不周载(因塌陷而不能载负万物)。火爁焱(猛烈延烧的样子)而不灭,水浩洋而息。猛兽食颛(善良)民,鸷鸟(猛禽)攫(抓捕)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大海龟)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救助)冀州(中原地带),积芦灰以止淫(洪)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又向荒唐演大荒":结果又用荒唐的补天石演绎出这篇更荒唐的故事。
# 又向荒唐演大荒:又向荒唐的人间敷演出这一石头的荒唐故事。荒唐,指荒唐的人世间。大荒,指代大荒山青埂峰石头的故事。又“大荒”亦即荒唐、无边际的意思。这里兼用二义。
"失去幽灵真境界":石头离开了幽远神秘的仙境,
# 失去幽灵真境界:“失去”二句:石头质本“粗蠢”,幻形入世后就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而变成了一位翩翩公子,以及他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鲜明莹洁的通灵宝玉。称之为“臭皮囊”,正是借佛家语嘲其幻相。佛教厌恶人的肉体,以为它只是贮存涕、痰、粪、溺等污物的躯壳,所以称为臭皮囊。
"幻来亲就臭皮囊":幻化成俗世里的物品,来亲近人类的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终于明白大势颓败金子亦无彩,
# 运败金无彩:石头质本“粗蠢”,幻形入世后就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而变成了一位翩翩公子,以及他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鲜明莹洁的通灵宝玉。称之为“臭皮囊”,正是借佛家语嘲其幻相。佛教厌恶人的肉体,以为它只是贮存涕、痰、粪、溺等污物的躯壳,所以称为臭皮囊。,好知:须知。
"堪叹时乖玉不光":慨叹时运乖张玉石不再发光。
# 玉不光:第二十五回癞头僧曾说,通灵宝玉的被蒙蔽是“粉渍脂痕污宝光”。可见,“玉不光”不仅指贾宝玉后来“贫穷难耐凄凉”,很可能是嘲他在不幸的境遇下与薛宝钗成了亲,即所谓“尘缘未断”。在作者看来,重要的是精神上有默契,肉体只不过是臭皮囊而已,所以为之而发出末联的叹息。续书中写贾宝玉“疯癫”中不辨结婚对象而听人摆布,并非作者原意。据脂砚斋批语说,林黛玉死后,贾宝玉有“对境悼颦儿”文字,又指出“后文成其夫妇时”贾宝玉与薛宝钗有“谈旧”事,可知原稿中贾宝玉并不痴呆,写法要现实得多。,时乖:与“运败”同义。,堪叹:可叹。
"白骨如山忘姓氏":看看那些因为它死去的白骨如山的人们吧,
"无非公子与红妆":原来也都是曾经年轻美丽的男人和女人啊。
# 红妆:美女。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讽喻诗。通过对通灵宝玉这一顽石幻相的嘲讽,揭示出贾宝玉叛逆者的本质,暗示封建末世“金玉良缘”的破产。诗中借女娲炼石的荒唐传说,以及对“公子”“红妆”命运的描写,展现封建制度走向衰败时的虚幻与无常,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末世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因找不到出路而产生的悲观情绪。
2.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便以女娲炼石这一神话传说起笔,直言其“荒唐”,奠定了全诗荒诞虚幻的基调。女娲炼石补天本是古老且神秘的传说,在这里却被作者视为无稽之事,暗示着封建社会企图修补自身弊病的种种努力也同样徒劳。“又向荒唐演大荒”进一步推进,表明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更为荒诞不经的故事,暗指封建末世诸多乱象,如同这虚幻的神话,看似有迹可循,实则荒诞至极。从表达技巧看,运用了象征手法,女娲炼石象征着封建社会试图挽救危局的举措,而“荒唐”二字的反复使用,强化了对封建制度摇摇欲坠、无可救药的批判。颔联:此联从内容上看,生动地描绘出顽石从原本具有超凡脱俗的“幽灵真境界”,幻化成了世俗的“臭皮囊”。“幽灵真境界”可理解为顽石最初的本真与高洁,象征着一种理想的、未被世俗污染的状态;而“臭皮囊”则代表着被封建世俗所同化的、腐朽的躯壳。从形象塑造角度,鲜明地刻画了贾宝玉这一封建地主阶级叛逆者的形象转变,他虽出身富贵,却在封建礼教的侵蚀下,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纯真与反抗精神的纯粹。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强烈地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也暗示了封建制度走向末路时,连原本具有反抗潜力的力量也被消磨殆尽。颈联:从炼字角度来看,“败”与“乖”二字精准地勾勒出命运的不顺与乖戾。“金”和“玉”在诗中代表着书中的“金玉良缘”,同时也可象征封建贵族的荣华富贵与权势地位。然而,当“运败时乖”,即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气数已尽之时,即便如“金”“玉”这般珍贵的事物,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从内容主题方面,此联不仅暗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金玉良缘”的最终破灭,更揭示了封建贵族阶级在历史洪流中的必然衰败。“好知”“堪叹”饱含嘲讽意味,作者以一种冷峻的态度,对封建贵族阶级的命运发出了嘲讽与叹息,体现出对封建制度腐朽本质的深刻洞察。尾联:此联极具震撼力,从形象塑造上,描绘出一幅白骨堆积如山的惨烈画面,这些白骨早已无人记得其姓氏,而他们生前不过是“公子”与“红妆”,即封建贵族中的男性与女性。从内容主题上,有两层深刻含义。一方面,影射了封建统治阶层内部为争夺皇权等利益,不惜手足相残,如雍正争夺皇权过程中引发的诸多杀戮,众多“公子”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将诗意拓展到整个封建皇权史,指出几千年来,皇权争夺引发的天下纷争不断,无数男女死于非命,皇权的背后是累累白骨,是无数生命的消逝。作者将“将军”换作“帝王”,如“一将功成万骨枯”般,揭示出封建皇权的残酷本质,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阶层争权夺利、草菅人命的强烈批判,以及对封建制度黑暗腐朽的深恶痛绝,认为这样充满血腥与罪恶的历史理应终结。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于第八回初现,彼时故事刚刚铺陈开来,却已悄然预示着贾、薛等家族终将迎来“运败”“时乖”的境地,而宝玉与宝钗的未来亦会有“无彩”“不光”的时刻。
下一篇:清·王夫之《更漏子·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