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作轻寒暮作阴":早晨还有着微微的轻寒,傍晚天色就变得阴沉,
# 作:此处指天气变化。
"愁中不觉已春深":愁闷里,竟然未觉到春意已沉。
"落花有泪因风雨":落花上带着露珠,仿佛是因风雨而落泪,
# 落花有泪因风雨:“落花”二句:实即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意,作者偏从正面说出,以落花、啼鸟之无知,更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深愁远虑。
"啼鸟无情自古今":啼鸟无情,此事自古而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故国的江山只能在梦寐中见到,
"中华人物又销沉":中华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反清的志士们四海漂泊无归处,
# 龙蛇:比喻隐伏草野,带时而起的志士。
"寒食年年怆客心":每年寒食节都让客居他乡的人心中悲痛。
# 怆:悲伤。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今属广州)人。南明时补生员,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屈大均被称为“岭南文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以屈骚为宗,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多写家国兴亡之事;其词风格雄豪劲健;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代表作品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国伤时诗。全诗描绘了环境氛围,暗示反清斗争态势与自身心情,借清明时节天气、落花啼鸟等景象写眼前现实,饱含壮志未酬感慨,直抒胸臆展现对故国的思念与恢复无望的失望,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恨、反清无望的幽愤悲怆。
2. 写作手法
双关:“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落花”“啼鸟”表面写自然物象,实则分别暗指抗清志士和为清廷帮腔的小人,一语双关,含蓄表意。比喻:“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将“落花”比喻为受打击的抗清志士,花瓣上的露珠好似志士们因遭受风雨般的磨难而垂落的泪水,生动地展现出抗清志士在困境中艰难挣扎的形象;把“啼鸟”比作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这些小人如同无情的啼鸟,对志士的遭遇无动于衷,以此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两类人的不同态度,使诗歌表意更形象直观。借景抒情:“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诗人描绘清晨轻寒、傍晚转阴的天气,以及不知不觉已至暮春的景象,借多变的天气和流逝的春光,暗示反清斗争的艰难态势与自身忧愁烦闷的心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诗人开篇描绘了一天之中天气的变化,清晨是微微的轻寒,到了傍晚便已阴云密布。这看似简单的天气描写,实则一语双关。一方面,它如实呈现了自然气候的转变;另一方面,更是巧妙地暗示了当时反清复明斗争的严峻态势,就如同这天气一般,清的力量如阴云逐渐弥漫,压抑着反清势力。而“愁中不觉已春深”一句,一个“愁”字如重锤落地,精准地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郁懑。在忧愁的笼罩下,诗人对时光的流逝浑然不觉,待惊觉时,已至暮春。这其中不仅蕴含着对岁月匆匆、大业未成的叹惋,更有对反清形势愈发艰难的忧虑,成功渲染出一种压抑、惆怅且略带无奈的氛围。颔联:“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此联运用了精妙的双关与对比手法。“落花有泪”中,那看似露珠的“泪”,实则是诗人以落花来比喻在风雨(象征清廷打压)中遭受沉重打击的抗清志士,他们如落花般飘零、悲戚,令人心生怜惜。与之相对的“啼鸟”,则被用来比喻那些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这些小人如同无情的啼鸟,对志士的遭遇冷漠无视,只顾自己在新朝的“欢唱”。这种对比,鲜明而深刻,就如同屈原以香花臭草来区分忠奸一般,生动且直观地表达出诗人爱憎分明的态度。诗人借此将对志士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小人的强烈厌恶,淋漓尽致地融入诗句之中,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情感波澜。颈联:“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故国江山徒梦寐”中,一个“徒”字,将诗人对恢复故国的渴望与无奈展现得入木三分。曾经的山河壮丽,如今只能在梦中追寻,所有的憧憬与抱负都化为虚幻,令人痛心疾首。而“中华人物又销沉”里的“又”字,更是饱含沉痛之意。无数心怀壮志的抗清志士,在历史的浪潮中渐渐消逝,他们的热血与努力似乎都付诸东流。这一联中,诗人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中既有“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那般深沉的幽愤,也有“万里悲风随邮塞,三年明月照思乡”这样沉痛的遗恨。诗句慷慨悲壮,每一个字都仿佛是诗人用血泪写成,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难以释怀。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诗人以“龙蛇”借喻那些奔走四海、心怀壮志的反清志士。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龙蛇四海归无所”直白地写出了这些志士们虽有满腔热血,却因反清大业难成而四处飘零、找不到归宿的凄凉处境。“寒食年年怆客心”则进一步点明,每一年的寒食节,这个本就充满哀思的节日,对于像诗人这样的前明遗民志士而言,更是增添了无尽的悲怆。寒食节的到来,就如同揭开了尚未愈合的伤疤,让他们心中反清无望的幽愤再次涌上心头,这种伤痛年复一年,从未减轻,深刻地表达出诗人以及众多遗民志士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悲叹。
4. 作品点评
《壬戌清明作》是明代屈大均的七言律诗佳作。此诗以清明为契机,将亡国之恨与反清无望的悲怆情思融于全诗中,深刻展现了明清易代之际遗民的复杂心境,具有历史意义与情感深度。
# 屈大均被称为岭南诗界“三大家”之首,对近代的岭南诗风有较大的影响。诗词《壬戌清明作》字里行间的坚毅之情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斗志的确令人震撼。
不详董就雄《屈大均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