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qīng
míng
zuò

朝代:清作者:屈大均浏览量:2
zhāo
zuò
qīng
hán
zuò
yīn
chóu
zhōng
jué
chūn
shēn
luò
huā
yǒu
lèi
yīn
fēng
niǎo
qíng
jīn
guó
jiāng
shān
mèng
mèi
zhōng
huá
rén
yòu
xiāo
chén
lóng
shé
hǎi
guī
suǒ
hán
shí
nián
nián
chuàng
xīn

译文

早晨还有着微微的轻寒,傍晚天色就变得阴沉,愁闷里,竟然未觉到春意已沉。落花上带着露珠,仿佛是因风雨而落泪,啼鸟无情,此事自古而今。故国的江山只能在梦寐中见到,中华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反清的志士们四海漂泊无归处,每年寒食节都让客居他乡的人心中悲痛。

逐句剖析

"朝作轻寒暮作阴":早晨还有着微微的轻寒,傍晚天色就变得阴沉,

# 作:此处指天气变化。

"愁中不觉已春深":愁闷里,竟然未觉到春意已沉。

"落花有泪因风雨":落花上带着露珠,仿佛是因风雨而落泪,

# 落花有泪因风雨:“落花”二句:实即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意,作者偏从正面说出,以落花、啼鸟之无知,更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深愁远虑。

"啼鸟无情自古今":啼鸟无情,此事自古而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故国的江山只能在梦寐中见到,

"中华人物又销沉":中华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反清的志士们四海漂泊无归处,

# 龙蛇:比喻隐伏草野,带时而起的志士。

"寒食年年怆客心":每年寒食节都让客居他乡的人心中悲痛。

# 怆:悲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壬戌清明作》是明代屈大均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围绕清明时节展开,通过描写“朝作轻寒暮作阴”的环境,奠定愁绪基调,全诗饱含对故国的思念、壮志未酬的感慨,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恨与反清无望的悲怆。首联暗示斗争环境与自身心情;颔联写现实;颈联直抒壮志未酬之慨;尾联流露失望。此诗紧扣特定时节与环境,将亡国之恨、反清幽愤表达出来,其艺术特色在于情景交融、表意含蓄,以深沉笔触反映明末清初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今属广州)人。南明时补生员,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屈大均被称为“岭南文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以屈骚为宗,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多写家国兴亡之事;其词风格雄豪劲健;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代表作品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壬戌清明作》由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屈大均创作。当时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迁,三藩先后败亡,台湾郑氏政权倾覆,自清初起全国大规模抗清运动,在满汉大地主血腥镇压下暂告结束,清王朝统治得以巩固。清明作为传统节气与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标志严冬逝去、春天来临,人们会在这天踏青、扫墓、插柳、禁烟火(寒食习俗),以祭奠怀念亲友。对于屈大均而言,他长期心怀反清复明之志,积极投身相关活动。在这样的时节,目睹抗清大业形势渐衰,复明希望渺茫,特定的节日氛围与残酷现实触发其情思。他触景生情,将自身奋斗经历与清明时节相联系,把内心的沉痛、无奈,以及反清无望的深沉幽愤和悲怆,诉诸笔端,写成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国伤时诗。全诗描绘了环境氛围,暗示反清斗争态势与自身心情,借清明时节天气、落花啼鸟等景象写眼前现实,饱含壮志未酬感慨,直抒胸臆展现对故国的思念与恢复无望的失望,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恨、反清无望的幽愤悲怆。

2. 写作手法

双关:“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落花”“啼鸟”表面写自然物象,实则分别暗指抗清志士和为清廷帮腔的小人,一语双关,含蓄表意。比喻:“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将“落花”比喻为受打击的抗清志士,花瓣上的露珠好似志士们因遭受风雨般的磨难而垂落的泪水,生动地展现出抗清志士在困境中艰难挣扎的形象;把“啼鸟”比作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这些小人如同无情的啼鸟,对志士的遭遇无动于衷,以此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两类人的不同态度,使诗歌表意更形象直观。借景抒情:“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诗人描绘清晨轻寒、傍晚转阴的天气,以及不知不觉已至暮春的景象,借多变的天气和流逝的春光,暗示反清斗争的艰难态势与自身忧愁烦闷的心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诗人开篇描绘了一天之中天气的变化,清晨是微微的轻寒,到了傍晚便已阴云密布。这看似简单的天气描写,实则一语双关。一方面,它如实呈现了自然气候的转变;另一方面,更是巧妙地暗示了当时反清复明斗争的严峻态势,就如同这天气一般,清的力量如阴云逐渐弥漫,压抑着反清势力。而“愁中不觉已春深”一句,一个“愁”字如重锤落地,精准地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郁懑。在忧愁的笼罩下,诗人对时光的流逝浑然不觉,待惊觉时,已至暮春。这其中不仅蕴含着对岁月匆匆、大业未成的叹惋,更有对反清形势愈发艰难的忧虑,成功渲染出一种压抑、惆怅且略带无奈的氛围。颔联:“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此联运用了精妙的双关与对比手法。“落花有泪”中,那看似露珠的“泪”,实则是诗人以落花来比喻在风雨(象征清廷打压)中遭受沉重打击的抗清志士,他们如落花般飘零、悲戚,令人心生怜惜。与之相对的“啼鸟”,则被用来比喻那些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这些小人如同无情的啼鸟,对志士的遭遇冷漠无视,只顾自己在新朝的“欢唱”。这种对比,鲜明而深刻,就如同屈原以香花臭草来区分忠奸一般,生动且直观地表达出诗人爱憎分明的态度。诗人借此将对志士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小人的强烈厌恶,淋漓尽致地融入诗句之中,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情感波澜。颈联:“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故国江山徒梦寐”中,一个“徒”字,将诗人对恢复故国的渴望与无奈展现得入木三分。曾经的山河壮丽,如今只能在梦中追寻,所有的憧憬与抱负都化为虚幻,令人痛心疾首。而“中华人物又销沉”里的“又”字,更是饱含沉痛之意。无数心怀壮志的抗清志士,在历史的浪潮中渐渐消逝,他们的热血与努力似乎都付诸东流。这一联中,诗人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中既有“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那般深沉的幽愤,也有“万里悲风随邮塞,三年明月照思乡”这样沉痛的遗恨。诗句慷慨悲壮,每一个字都仿佛是诗人用血泪写成,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难以释怀。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诗人以“龙蛇”借喻那些奔走四海、心怀壮志的反清志士。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龙蛇四海归无所”直白地写出了这些志士们虽有满腔热血,却因反清大业难成而四处飘零、找不到归宿的凄凉处境。“寒食年年怆客心”则进一步点明,每一年的寒食节,这个本就充满哀思的节日,对于像诗人这样的前明遗民志士而言,更是增添了无尽的悲怆。寒食节的到来,就如同揭开了尚未愈合的伤疤,让他们心中反清无望的幽愤再次涌上心头,这种伤痛年复一年,从未减轻,深刻地表达出诗人以及众多遗民志士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悲叹。

4. 作品点评

《壬戌清明作》是明代屈大均的七言律诗佳作。此诗以清明为契机,将亡国之恨与反清无望的悲怆情思融于全诗中,深刻展现了明清易代之际遗民的复杂心境,具有历史意义与情感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屈大均被称为岭南诗界“三大家”之首,对近代的岭南诗风有较大的影响。诗词《壬戌清明作》字里行间的坚毅之情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斗志的确令人震撼。

不详董就雄《屈大均诗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梁启超《台湾竹枝词·相思树底说相思》

下一篇:清·文廷式《蝶恋花·九十韶光如梦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