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guān

朝代:清作者:谭嗣同浏览量:3
zhōng
gāo
yún
chéng
qiū
fēng
chuī
sàn
shēng
liú
yóu
xián
shù
shān
tóng
guān
jiě
píng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逐句剖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

# 簇:丛聚。,终古:自古以来。

"秋风吹散马蹄声":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

# 束:约束。,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山入潼关不解平":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潼关》是清代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勾勒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的险要地势,尽显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浑气象;次句以“马蹄声”“被秋风吹散” 的细节,点明秋日行旅的时空背景,风声、蹄声交织,增添画面动感。三、四句笔锋舒展,描绘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向前,潼关境内山峦起伏、气势磅礴的壮阔图景。全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绘山河之壮美,又于写景中暗含情致——黄河的奔涌不羁、山峦的刚健起伏,实则折射出诗人冲决世俗罗网、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这种“景中藏情、情随景生”的笔法,将自然之雄奇与人心之豪迈巧妙融合,含蓄而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蓬勃的生命张力与开阔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作于光绪八年(1882)。这年春天,诗人从浏阳出发,前往父亲谭继洵的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时,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不禁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赞美之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潼关高耸的云团簇拥着古城,秋风吹过,马蹄声渐远。黄河在广阔原野奔腾,仍嫌受到拘束,山脉进入潼关后更是连绵起伏,没有平坦之意。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奔放的向往以及不甘受束缚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首句视觉以“高云簇城”的画面,勾勒出潼关地势高峻、云气缭绕的雄浑远景,营造出苍茫壮阔的空间感。次句听觉引入“秋风”“马蹄声”,以风声的萧瑟、马蹄的清脆打破静态,从听觉角度补充画面层次,凸显潼关一带的独特氛围,同时暗点秋日行旅的时间背景。动静结合:“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高云簇城”是静态描写,勾勒潼关云气缭绕、地势高峻的静态雄浑画面,奠定苍凉壮阔基调。“秋风吹散马蹄声”以风声、蹄声的动态打破静态,增添画面灵动性,暗点秋日行旅。动静结合,既突出潼关地势稳固,又以声衬静,为后句托物言志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首句以远景视角展现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的苍茫雄浑气象,勾勒出其险要地势;次句以“秋风”“马蹄声”的听觉意象切入,既补充了前句的视觉画面,渲染出潼关独特的氛围,又打破静态,为全诗增添动感。对久居书斋的文弱书生而言,萧瑟秋风或许引人伤感,但对兼具文才与豪情的诗人来说,秋风中的马蹄声却更能激发壮志——他于壮阔天地间策马驰骋,倍觉欣喜畅快,深感精神上的极大自由。诗的三、四句转而描写黄河与山峦。诗人极目四望,所见自然景物呈现新奇姿态:从群山中奔涌而出的黄河,即便流入辽阔平原,仍似嫌受束缚般不断冲击河岸;西去的群山虽与黄河走向相反,却仿佛力求不甘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这壮阔险峻的画面中,黄河的“犹嫌束”与群山的“不解平”,既是对自然景物的生动刻画,又融入了诗人冲破束缚的奔放情怀,成为其自我性格含蓄而鲜活的写照。在此诗中,诗人与高山、大河已然融为一体——他将自身精神投射于山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体验中,物我达到浑然相融的境界。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与高山,正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亦是其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心态的外在呈现。

4. 作品点评

诗人在这首诗中展现出的,是一种充满张力的扩张式、外拓型心态。这种精神状态恰是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时代对新型人才亟需的特质——它如同一束强光,不仅照亮了诗歌字里行间的雄奇气象,更预示着诗人虽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正徐徐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末两句情景交融,寄寓着诗人要求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邬国平《清诗观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下一篇:清·黄景仁《感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