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钟山万木稀":秋天已深,钟山上树木大多凋零,
"凋伤总属劫尘飞":枝叶的凋落衰败都像是因尘世劫难的战火纷飞所致。
# 劫尘:即劫灰,佛教中指烧毁一切的大火后所剩的灰烬。
"不知玉露凉风急":不知道是玉露降临、凉风急促使得树叶凋零,
# 玉露:白露。
"只道金陵王气非":却只说是金陵的王气不再。
"倚月素娥徒有树":月中嫦娥空守着月桂树,
# 素娥:即嫦娥。
"履霜青女正无衣":降霜的青女也因寒冷而没有足够御寒的衣物。
# 青女:主霜雪的女神。,履霜:踩着霜。意谓踩霜即预示着严寒将至。
"华林惨淡如沙漠":华林园一片惨淡,如同沙漠,
# 华林:曹魏时的皇家园林,此泛指美好的树林园苑。
"万里寒空一雁归":在万里寒空中,仅有一只大雁孤独地往回飞。
明末清初诗人、学者,“江左三大家”之一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诗人、学者。字受之,一字牧斋,学者称虞山先生,苏州常熟(今属江苏)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崇祯时为礼部右侍郎。钱谦益为明清之际文坛领袖,其论文既重学养,亦主性情,力斥前后七子的模拟剽窃和竟陵派的僻仄冷涩。其诗名尤盛,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编有《列朝诗集》。今人钱仲联有校点本《钱牧斋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和盛集陶落叶》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秋天钟山落叶凋零之景,借“秋老钟山万木稀”“华林惨淡如沙漠”等景象,融入“凋伤总属劫尘飞”等感慨,抒发了作者钱谦益的故国飘零之悲,蕴含着对朝代更迭、身世浮沉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借钟山深秋万木凋零之景,如杜甫笔下“无边落木萧萧下”般萧索,抒发江山易代的沧桑剧痛,将对朝代更迭的感慨融入其中。用典:“金陵王气非”巧妙化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诗句,以金陵王气象征明朝国运,暗示明王朝的衰败。象征:以寒空中的孤雁自比,如同“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中的孤鸿,象征自身在乱世中漂泊无依、眷恋故园的处境。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深秋的肃杀场景。“秋老”一词,极言秋意之深,仿佛整个金陵都被浓浓的秋意所笼罩,“万木稀”直白地描绘出树木枝叶凋零,一片稀疏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劫尘”二字,更是如重锤般落下,它不仅仅是在描写自然的凋零,更隐含着江山易代的巨大变故,将朝代更迭带来的沧桑剧痛隐晦却深刻地传达出来。颔联“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在故作不知,将树叶凋零的原因归结为金陵王气的消散,而非自然的玉露凉风。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极为沉痛的反语。这里巧妙化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诗句,以金陵王气象征明朝的国运。诗人明知树叶凋零是自然规律,却偏要说成是王气衰竭所致,这种故作痴语的背后,是对明朝覆灭的深深惋惜,以及难以释怀的故国之思。这种情感的表达,将政治变幻带来的悲秋感伤直白地呈现出来,深刻地揭示出诗人在经历朝代更迭后的内心痛苦与矛盾。颈联“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诗人反用李商隐《霜月》中“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典故。在李商隐的诗中,青女和素娥在霜月中展现出一种乐观的姿态,而在此处,嫦娥只能独自倚靠着月中的桂树,空有陪伴却难掩孤寂;青女行走在霜中,却没有足够的衣物抵御寒冷。诗人以这两个神话人物自比,巧妙地暗示了自己在当时严峻肃杀的政治氛围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忧伤。这种情感的寄托,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尾联“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将画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曾经郁郁葱葱、繁茂葱翠的华林园,如今变得如同沙漠一般荒凉惨淡,这一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出世事的变迁和兴衰。而在那广袤无垠的寒空中,一只孤雁独自飞过,它的身影是那么的渺小和孤独。这只孤雁,不仅仅是为秋林增添了一份荒寒落寞之感,更成为了诗人自身的象征。它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在这乱世中的漂泊无依,以及对故园的深深眷恋。以这样的景语结尾,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4. 作品点评
钱谦益借《和盛集陶落叶》咏物言志,将深沉的故园之思与故国之悲倾注笔端。这一情感的迸发,既源于他降清后仕途失意、身陷囹圄的窘迫处境,也来自对清廷高压统治的深刻感触,因而诗中弥漫着浓郁的颓唐气息。诗坛大家王士禛曾论及明末清初诗坛流派,指出“虞山诗风承继杜甫,亦与苏轼颇有相通之处”(《分甘余话》);钱谦益门生瞿式耜亦评价“先生诗作以杜甫、韩愈为宗”(《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序》)。此诗便是例证,其行文格调沉郁顿挫,字句锤炼精妙,典故运用信手拈来,与杜甫诗歌的雄浑厚重一脉相承。
上一篇:清·曹雪芹《娇杏赞》
下一篇:清·袁枚《箴作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