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台殿起层层":涂饰着丹青的台殿一层一层地拔起,
# 台殿起层层:碧云寺坐西朝东,依山势递增而建,共有六进,故云“台殿起层层”。
"玉磶雕阑取次登":沿着玉制的柱础和雕花的栏杆依次攀登。
# 阑:一作栏。
"禁近恩波蒙葬地":受到宫廷附近的恩泽,成为宦官的葬地,
"内家香火傍禅灯":内廷的香火靠近寺庙的禅灯。
# 内家香火傍禅灯:旧注:西山诸寺皆司礼大奄葬地香火院也。
"丰碑巨刻书元宰":巨大的碑刻上刻着馆阁大老撰写的文字,
# 丰碑巨刻书元宰:旧注:诸奄碑版皆馆阁大老之文。元宰:指朝廷地位相当于元老宰辅的人。巨:一作钜。
"碧海红尘问老僧":在这世事变迁中向老僧询问。
"礼罢空王三叹息":礼拜完佛像后多次叹息,
# 空王:佛祖。
"自穿萝径拄孤藤":独自拄着藤杖穿过藤萝小径。
# 萝径:长满藤萝的幽僻小路。
明末清初诗人、学者,“江左三大家”之一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诗人、学者。字受之,一字牧斋,学者称虞山先生,苏州常熟(今属江苏)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崇祯时为礼部右侍郎。钱谦益为明清之际文坛领袖,其论文既重学养,亦主性情,力斥前后七子的模拟剽窃和竟陵派的僻仄冷涩。其诗名尤盛,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编有《列朝诗集》。今人钱仲联有校点本《钱牧斋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托古讽今诗。描绘了碧云寺宏伟壮观的景象,借由对碧云寺的描写与对历史现象的叙述,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
2. 分段赏析
首联“丹青台殿起层层,玉磶雕阑取次登”,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碧云寺的壮丽景象。玉柱雕阑环绕着色彩辉煌、层层矗立的台殿,游客需依次层层登临,其巍峨之势如孙承泽《天府广记》所描述的“金银宫阙,如王者之居,朱铺玉肥,门堂七重”一般。虽此联旨在总写碧云寺,但作者并非着意于此,仅以简练明畅之笔勾勒其面貌,却已为下文的叙述巧妙张本。颔联“禁近恩波蒙葬地,内家香火傍禅灯”,指出朝廷对大宦官(内家)广施恩泽,赐予他们宫禁附近京畿之地用以建造大墓,供奉其亡灵的“香火院”或改为佛寺,或依傍佛寺。作者自注“西山诸寺,皆司礼大阉香火院也”,明代司礼监宦官权力极大,被称作“内相”,此情形已显过分。颈联“丰碑钜刻书元宰,碧海红尘问老僧”,进一步揭示宦官墓前“丰碑巨刻”的碑文多为宰相(元宰)所撰所书,作者自注“诸阉碑版,皆馆阁大老之文”。明朝自洪武十三年诛杀胡惟庸后虽不设宰相,但殿阁大学士实际代行相职。这些殿阁“大老”却卑躬屈膝地为宦官撰写墓碑,阿谀奉承,实在反常颠倒。面对如此“碧海红尘”般的世事变化,诗人难以理解,只能“问老僧”。而且大宦官苦心经营的墓圹,也未必能如愿使用,如嘉靖初年有的大宦官死于狱中,有墓不能葬。这两联就碧云寺的特殊现象着笔,从地到人,由叙转议,深刻地揭露讽刺了朝廷这一弊政,饱含感慨,含义深刻,感情沉重。尾联“礼罢空王三叹息,自穿萝径拄孤藤”,出句承接“问老僧”,因前文所描述的情况触发,诗人痛心、感慨得无可奈何,只能通过礼佛(空王)来寻求慰藉。然而,礼佛之后,内心的痛心与感慨依然无法消除,唯有再三叹息。此句通过行动展现心态。结句“自穿萝径拄孤藤”,写诗人拄杖(孤藤)独游于“萝径”之中,在感情脉络上延续上句,同时在做法上绾结全诗的游览。此句虽只写行动未写心态,但行动中的孤独、寂寞,却于不言之中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下一篇:清·龚自珍《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