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新军旧羽林":郑成功的新建水师如昔日羽林禁军般威武,
# 羽林:指禁军。
"八公草木气森森":那气势犹如八公山上的草木,令人心生畏惧。
"楼船荡日三江涌":战船在江面上行驶,阳光闪耀,江水汹涌澎湃,
# 楼船:大的兵船上架楼。
"石马嘶风九域阴":石马在风中嘶鸣,九州大地笼罩着战争的阴影。
# 九域:九州,此指中国。
"扫穴金陵还地肺":期望能扫清金陵的清军据点,收复这至关重要之地,
# 扫穴:扫荡敌人巢穴。
"埋胡紫塞慰天心":将胡人(清军)埋葬在北方边塞,以顺应天意,慰藉人心。
"长干女唱平辽曲":金陵长干里的女子唱起了庆祝平定辽东的歌曲,
"万户秋声息捣砧":千家万户秋日里捣衣的砧声也都停息了。
明末清初诗人、学者,“江左三大家”之一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诗人、学者。字受之,一字牧斋,学者称虞山先生,苏州常熟(今属江苏)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崇祯时为礼部右侍郎。钱谦益为明清之际文坛领袖,其论文既重学养,亦主性情,力斥前后七子的模拟剽窃和竟陵派的僻仄冷涩。其诗名尤盛,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编有《列朝诗集》。今人钱仲联有校点本《钱牧斋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表达抗清主题的诗。描绘了郑成功水师的强大气势,表达了诗人对收复金陵、驱逐清军的渴望,以及对胜利的喜悦之情。借描写郑成功军队的威武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反清复明事业的期待和振奋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八公草木”典故—源于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率大军进攻东晋,在寿春之战中,苻坚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军队,心生畏惧。此诗中用“八公草木”来暗示郑成功的军队如同东晋军队一样气势强大,能让敌人望而生畏,以古喻今,烘托出郑军的威武。“石马嘶风”典故—石马常出现在与战争相关的场景中,比如古战场遗迹等。诗中借“石马嘶风”营造出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氛围,借助石马这一与战争关联的意象,丰富诗歌的战争情境表达,传递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3. 分段赏析
首联“龙虎新营旧羽林,八公草木气森森”。此联开篇点题,“龙虎”借唐代龙武军典故,代指郑成功新建水师;“羽林”源自汉武帝时禁卫军,喻其水师如国家羽翼般强大。“新”“旧”点明水师组建历程。“八公草木”化用淝水之战苻坚误将草木认作敌军的典故,以“森森”形容郑成功水军军威赫赫,先声夺人,奠定全诗气势。颔联“楼船夜渡三江月,石马秋嘶九域风”。承接首联,继续描绘进军之景。“楼船”是古代战船,暗示大军乘风破浪之势;“三江”泛指长江,点明进军路线。“石马”用唐太宗昭陵石马在战乱中显灵的典故,增添战争肃杀氛围;“九域”指代九州大地,展现郑成功收复山河的宏愿,对仗工整,气势雄浑。颈联“扫穴金陵还地肺,埋胡紫塞靖边尘”。直抒胸臆,表达战胜清军、收复金陵、驱逐清廷的壮志。“扫穴”表示彻底摧毁敌方;“金陵”古称“地肺”,点明战略目标。“埋胡”化用李白诗句,“胡”指清朝;“紫塞”代指北方边塞,彰显收复失地、平定边疆的决心,情感激昂,志向远大。尾联“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砧”。笔锋一转,“长干”代指南京,“辽”借指清朝,以女子唱平辽曲的场景,形成反差。因战争失败,百姓无需再为征人赶制寒衣,“秋声息捣砧”透出无限幽怨,与前文的激昂形成鲜明对比,以哀婉之笔收束,尽显壮志未酬的遗憾。
上一篇:清·周亮工《自剑津发燕江次西溪》
下一篇:清·谭嗣同《武昌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