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qiū
xīng
shǒu
cǎo
táng
yùn
hài
yuè
chū
zuò
·
·
zhī

朝代:清作者:钱谦益浏览量:3
lóng
xīn
jūn
jiù
lín
gōng
cǎo
sēn
sēn
lóu
chuán
dàng
sān
jiāng
yǒng
shí
fēng
jiǔ
yīn
sǎo
xué
jīn
líng
hái
fèi
mái
sài
wèi
tiān
xīn
cháng
gān
chàng
píng
liáo
wàn
qiū
shēng
dǎo
zhēn

译文

郑成功的新建水师如昔日羽林禁军般威武,那气势犹如八公山上的草木,令人心生畏惧。战船在江面上行驶,阳光闪耀,江水汹涌澎湃,石马在风中嘶鸣,九州大地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期望能扫清金陵的清军据点,收复这至关重要之地,将胡人(清军)埋葬在北方边塞,以顺应天意,慰藉人心。金陵长干里的女子唱起了庆祝平定辽东的歌曲,千家万户秋日里捣衣的砧声也都停息了。

逐句剖析

"龙虎新军旧羽林":郑成功的新建水师如昔日羽林禁军般威武,

# 羽林:指禁军。

"八公草木气森森":那气势犹如八公山上的草木,令人心生畏惧。

"楼船荡日三江涌":战船在江面上行驶,阳光闪耀,江水汹涌澎湃,

# 楼船:大的兵船上架楼。

"石马嘶风九域阴":石马在风中嘶鸣,九州大地笼罩着战争的阴影。

# 九域:九州,此指中国。

"扫穴金陵还地肺":期望能扫清金陵的清军据点,收复这至关重要之地,

# 扫穴:扫荡敌人巢穴。

"埋胡紫塞慰天心":将胡人(清军)埋葬在北方边塞,以顺应天意,慰藉人心。

"长干女唱平辽曲":金陵长干里的女子唱起了庆祝平定辽东的歌曲,

"万户秋声息捣砧":千家万户秋日里捣衣的砧声也都停息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之一》是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的七言律诗。主题围绕郑成功抗清军事行动,表达诗人对胜利的期盼与喜悦。首联写郑成功水师气势,以“龙虎新军”“八公草木”展现军威;颔联描绘战船声势和战争氛围;颈联期望收复金陵、驱逐清军;尾联写百姓欢庆。用典丰富,如“八公草木”“石马”等;善用意象营造氛围,如“楼船”“三江涌”。此诗是钱谦益代表作之一,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抗清斗争,格律严谨,用典精巧,情感激昂,展现诗人深厚文学功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诗人、学者,“江左三大家”之一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诗人、学者。字受之,一字牧斋,学者称虞山先生,苏州常熟(今属江苏)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崇祯时为礼部右侍郎。钱谦益为明清之际文坛领袖,其论文既重学养,亦主性情,力斥前后七子的模拟剽窃和竟陵派的僻仄冷涩。其诗名尤盛,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编有《列朝诗集》。今人钱仲联有校点本《钱牧斋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由钱谦益创作于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当时抗清十余年的郑成功联合张煌言,发动大规模北伐,率军从海道进入长江,直逼南京近郊,占领镇江、芜湖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此诗作于郑成功水师入江之际,钱谦益在诗中满怀喜悦,歌颂郑成功举义旗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表达抗清主题的诗。描绘了郑成功水师的强大气势,表达了诗人对收复金陵、驱逐清军的渴望,以及对胜利的喜悦之情。借描写郑成功军队的威武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反清复明事业的期待和振奋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八公草木”典故—源于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率大军进攻东晋,在寿春之战中,苻坚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军队,心生畏惧。此诗中用“八公草木”来暗示郑成功的军队如同东晋军队一样气势强大,能让敌人望而生畏,以古喻今,烘托出郑军的威武。“石马嘶风”典故—石马常出现在与战争相关的场景中,比如古战场遗迹等。诗中借“石马嘶风”营造出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氛围,借助石马这一与战争关联的意象,丰富诗歌的战争情境表达,传递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3. 分段赏析

首联“龙虎新营旧羽林,八公草木气森森”。此联开篇点题,“龙虎”借唐代龙武军典故,代指郑成功新建水师;“羽林”源自汉武帝时禁卫军,喻其水师如国家羽翼般强大。“新”“旧”点明水师组建历程。“八公草木”化用淝水之战苻坚误将草木认作敌军的典故,以“森森”形容郑成功水军军威赫赫,先声夺人,奠定全诗气势。​颔联​“楼船夜渡三江月,石马秋嘶九域风”。承接首联,继续描绘进军之景。“楼船”是古代战船,暗示大军乘风破浪之势;“三江”泛指长江,点明进军路线。“石马”用唐太宗昭陵石马在战乱中显灵的典故,增添战争肃杀氛围;“九域”指代九州大地,展现郑成功收复山河的宏愿,对仗工整,气势雄浑。​颈联​“扫穴金陵还地肺,埋胡紫塞靖边尘”。直抒胸臆,表达战胜清军、收复金陵、驱逐清廷的壮志。“扫穴”表示彻底摧毁敌方;“金陵”古称“地肺”,点明战略目标。“埋胡”化用李白诗句,“胡”指清朝;“紫塞”代指北方边塞,彰显收复失地、平定边疆的决心,情感激昂,志向远大。​尾联​“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砧”。笔锋一转,“长干”代指南京,“辽”借指清朝,以女子唱平辽曲的场景,形成反差。因战争失败,百姓无需再为征人赶制寒衣,“秋声息捣砧”透出无限幽怨,与前文的激昂形成鲜明对比,以哀婉之笔收束,尽显壮志未酬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周亮工《自剑津发燕江次西溪》

下一篇:清·谭嗣同《武昌夜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