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líng
yǒng
yuè
sān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jīng
huá
yǎn
liào
yīng
nán
yǐng
juān
juān
hán
piàn
zhēn
qiāo
qiān
bái
bàn
lún
chàng
gēng
cán
绿
suō
jiāng
shàng
qiū
wén
hóng
xiù
lóu
tóu
lán
cháng
é
yīng
jiè
wèn
yuán
shǐ
使
yǒng
tuán
yuán

译文

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夜色将可阑可残月仍挂天边。秋江里漂泊的旅人闻笛声更添愁绪,楼上伤情的少妇终夜里倦倚栏杆。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

逐句剖析

"精华欲掩料应难":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

# 精华:月亮的光华。

"影自娟娟魄自寒":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

"半轮鸡唱五更残":雄鸡报晓夜色将可阑可残月仍挂天边。

# 半轮:残月。

"绿蓑江上秋闻笛":秋江里漂泊的旅人闻笛声更添愁绪,

# 闻笛:听见笛声。

"红袖楼头夜倚栏":楼上伤情的少妇终夜里倦倚栏杆。

# 倚栏:倦倚栏杆。

"博得嫦娥应借问":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

# 何:为什么。,缘:缘故,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香菱咏月(其三)》是清代曹雪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为红楼梦中香菱所作的第三首咏月诗。诗中借月抒怀,在前两首基础上笔法更为老练,将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寄托于月,又巧妙地将自身身世与月亮的形象融合,寓意深刻,展现了香菱对诗歌的深刻领悟与创作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由曹雪芹代笔下的香菱创作。香菱身世悲惨,原是乡宦小姐,后沦为薛蟠侍妾。她渴望融入贵族精神生活,在大观园得机会跟黛玉学诗。黛玉出咏月题,香菱如痴如醉琢磨,经艰苦探索,为展示学诗成果,写出此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对诗歌创作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咏月)与闺怨诗。描绘了香菱借月亮抒发自己孤独寂寞、身世凄凉之感,又将这种愁绪从自身拓展到世间游子思妇,表达了一种普遍的、亘古的绵绵愁恨,借月之景、之象写出了香菱复杂的情感与悲惨的身世。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借砧声、月色、残鸡唱、江上笛声、楼头佳人倚栏等景,抒发香菱孤独、思乡、身世凄凉等复杂情感。象征:“精华欲掩料应难”表面写浓密云雾无法长久遮蔽那纯净皎洁的月光,实际上是以月作比,暗示像香菱这般才情出众的女子,定能冲破重重阻碍崭露头角,字里行间满是对她学诗必将成功的笃定信念。

3. 分段赏析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两句是诗的开篇。“精华欲掩料应难”,一个“掩”字生动地写出云雾试图遮盖月亮的动作,表面写月之精华难以被遮蔽,实则暗喻香菱的才情终将显露。“影自娟娟魄自寒”,“娟娟”细腻描绘出月亮秀美的外形,仿佛能让人看到那柔和的月光;“魄自寒”则一语双关,既写月亮本质的清寒,又暗指香菱身世凄寒,将月与人紧密相连,咏月又自咏,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情感基调。“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两句进一步借景抒情。“一片砧敲千里白”,“一片”与“千里”相对,突出空间的广阔,“砧敲”的声音在寂静的月夜中回荡,与千里的皎白月色交融,既写出地域之广,又传达出愁思随着这砧声绵延千里。“半轮鸡唱五更残”,“半轮”点明残月,“鸡唱”暗示时间,此时香菱因愁思难眠,看到残月,将满腔心事托付其中,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两句在境界上进一步拓展。“绿蓑江上秋闻笛”描绘出一幅游子漂泊江上,在秋日听闻笛声而伤感的画面,笛声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红袖楼头夜倚栏”则刻画了佳人在楼头深夜倚栏出神的形象,充满寂寞愁绪。这两句将香菱个人的愁思扩展到世间游子思妇,使愁绪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让情感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提升。“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两句是诗的结尾。诗人借嫦娥之问,发出感慨。嫦娥因偷药飞升而与后羿分离,其孤独与世人无异。这里以嫦娥的疑问,既紧扣咏月主题,又巧妙地借神话人物表达了对人间不能团圆的无奈与怅惘,笔法曲折,寓意深远,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诗中语言含蓄蕴藉,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得极为精妙,将月的形象与香菱的身世、情感紧密融合,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簪菊》

下一篇:清·龚自珍《减字木兰花·偶检丛纸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