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夏":壬申年夏天,
# 壬申:指嘉庆十七年(1812年)。
"泛舟西湖":我乘船在西湖上游玩,
"述怀有赋":有所感怀并写下这首赋,
"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此时距离我上次离开杭州大概已经有十年了。
"天风吹我":天风浩荡,
# 天风:即风,风行天空,故称。
"堕湖山一角":将我吹落到这湖山之间,
"果然清丽":西湖的风景果然秀丽。
# 果然清丽:真的是美丽极了。
"曾是东华生小客":曾在北京渡过少年时代,此时回忆起在京华的生活,
# 曾是东华生小客:谓作者从小随父居北京。东华:京中有东华门。这里代指京城。生小:从小,自幼。
"回首苍茫无际":只觉得茫茫无际,感慨万端。
"屠狗功名":追求那如杀狗者般微贱的功名,
# 屠狗功名:卑贱的人取得了极大的功名富贵。指汉初的樊哙。《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樊哙屠狗为业,《后汉书》亦载中兴二十八将中有屠狗者。功名:指这一年年初,作者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
"雕龙文卷":雕琢堆砌华丽的文章,
# 雕龙文卷: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奭“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齐人曰:谈天衍,雕龙奭。”
"岂是平生意":岂是我平生志向所在?
"乡亲苏小":要是我的老乡苏小小知道了,
# 乡亲苏小:用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钱塘苏小是乡亲”句。苏小:即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貌绝世,倾动一时。钱塘即杭州,作者称其为乡亲。
"定应笑我非计":一定会笑话我生计安排失当。
"才见一抹斜阳":在西湖游赏,只见斜阳半坠,
"半堤香草":湖堤上春草如茵,
# 堤:指西湖白堤。
"顿惹清愁起":这般景色顿时惹起了我的愁思。
# 顿惹:一下子勾起了我的清愁。
"罗袜音尘何处觅":我的理想何处可以觅得呢,
# 罗袜音尘:美人的音容、脚步。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意,指美人步履轻逸。
"渺渺予怀孤寄":徒然对着渺茫湖水寄托我的幽思。
# 渺渺予怀孤寄:《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极目远视。
"怨去吹箫":心中涌起愁思时以箫声寄托愁怨,
# 怨去吹箫:“怨去”二句:吹箫可解怨愤,说剑可寄托狂气,两种做法都可以使人神思飞扬。
"狂来说剑":心中涌起狂侠之气时则以谈沦兵法来寄托豪情,
"两样消魂味":这两种情感都令人消魂。
# 消:一作销。
"两般春梦":这两种思绪都如春天的幻梦,
# 两般春梦:功名与文名都如春梦。
"橹声荡入云水":随着咿呀的摇橹声,在云水之间消散。
# 橹:拨水使船前进之具。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怀词。描绘了作者置身清丽湖山时回首往昔的情景,表达了青春虚度、功业未就的惆怅,以及在湖山景色中涌起的清愁,展现了“怨箫”“狂剑”两种矛盾又销魂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前半句引用曹植《洛神赋》“罗袜生尘”,借洛神之美与缥缈难寻,暗示理想的不可及;后半句取自苏轼《前赤壁赋》,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抒发内心对理想的执着追寻与孤独落寞,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蕴藉。以景结情:“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作者此处运用以景结情手法。眼见一抹将落的斜阳,映照半堤香草,本是美好景致,却瞬间勾起内心清愁。不直接倾诉愁绪根源,而是借眼前暮春之景收束前文情感,将壮志难酬、孤独落寞等复杂心绪融入景中,让愁情更显含蓄深沉,给读者留下回味思索空间,余韵悠长。借景抒情:“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词人借眼前暮雨纷纷洒落在江天之上,仿佛洗净了天地间的秋色这一景象,抒发内心的怅惘与孤寂。清秋本就自带肃杀凄凉之感,再经暮雨洗刷,愈发清冷,词人将自身漂泊无依、仕途失意等诸多愁绪融入景中,以景烘托心情,让情感表达更为委婉且富有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起笔便气势恢宏,尽显超逸姿态。作者避开平铺直叙生于杭州的实情,以谪仙自比,仿若从天而降,飘落这湖光山色之间。只因西湖的清丽景致甚合心意,才暂且栖身,无意折返天界。寥寥数语,其自命不凡、昂首阔步、超凡脱俗之态展露无遗,豪迈之气扑面而来,为全词奠定基调。继而“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提及自己不过是京城中的弱冠少年,客居此地,却不见丝毫仕途坎坷的哀怨,亦无青春年少的轻狂意气,反倒似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回首来路,满目苍茫,尽是迷茫之感。这源于他自视谪仙下凡,胸襟开阔、目光高远,所思所想皆为宏大之事。“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往昔之人,多以樊哙般沙场建功、驺奭般著书立说为毕生追求,他却对此不屑一顾,直言非己志向。只因他身负济苍生、振乾坤的大任,区区战功、文名,怎入得了他的法眼。这般心比天高的抱负,自是难为常人所理解。末了“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连葬于西湖畔、阅尽世事的苏小小若地下有知,都会哂笑他的选择大错特错,更遑论旁人。至此,词意由开篇豪情转为深沉孤独。下片切入游湖情景,“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西湖之景在他笔下,与心境相融。他满心愁绪,故而斜阳刚现一抹余晖,堤上春草才露半堤绿意,愁怀便瞬间被撩拨而起。斜阳芳草,向来是惹人伤感之物,他虽未突破前人意境,却巧用“一抹”“半堤”“才见”“顿惹”等词,让词情含蓄蕴藉,化寻常为神奇。随后“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前半句化用曹植《洛神赋》“罗袜生尘”典故,后半句取自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泛舟湖面,极目远眺,他所追寻的非比寻常,乃是心中“美人”——理想的具象。然而“何处觅”“予怀孤寄”,理想的归宿难觅踪迹,满腔情怀也无处安放。至此,词意从豪迈渐入孤独,又从孤独陷入忧愁,再由忧愁转为怅惘。一番情感跌宕后,引出全篇名句:“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怨”,源自他胸怀壮志却无人知晓、无处施展的愤懑;“狂”,则是内心如汹涌浪潮般的激情,其间涵盖超凡见识、宏伟构想与急切渴望,难以尽述。欲驱遣怨愤,便吹奏一曲悠悠箫音,任其随风飘散;狂潮涌起时,便挥剑舞动光芒,让心绪在剑气中暂得平复。这箫剑之间,凝聚着他多少的失落与憧憬、痛苦与激昂;拿起箫、舞动剑,其间滋味,令他心魂俱醉。相较之下,功名利禄仿若两场春梦,不足挂齿,就任其伴着船橹划动之声,消散于云水深处。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少年龚自珍的雄心壮志、自信自负。其中“箫”“剑”两句最为亮眼,备受后人赞誉。有人认为,二者分别象征优美与壮美,龚自珍兼而有之,是世间少有的奇才;也有人觉得,它们体现了作者个性的两面,一深邃悠远,一豁达洒脱。纵观龚自珍一生作为,皆可用“吹箫”“说剑”概括。即便晚年他自称“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看似剑钝箫残,可实际上,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吹箫”,其内心的坚守从未真正消逝。
# 这首词起笔便不同凡响:“天风”将我吹堕在清丽的湖山之间,气派之大,构想之奇,令人击节。接下来回首往事:十年京华,一事无成。“乡亲”二句,虽为自嘲,但感喟深沉。下片掉转抒情之笔来写泛舟西湖之所见,写景中又穿插着词人“清愁”“销魂”的主体感受。这种跳跃跌宕的章法又是与主体勃郁不平之气相联系的。特别是词中第一次出现了“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的对举性质的这组意象,代表着他多情易感和豪放任侠的两面。作为一个时代的先觉者,一个不甘遁世自适的志士,他的精神是痛苦的,他在人间走过与世寡合、孤傲悲慨的行程。在他的诗词中,总有一种睥睨俗世的奇气和高扬飞越的人格精神。
不详安庆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功华
# 荡舟西湖佳处,回首十年经历,乡愁虽解,而志愿未伸,作者的情感即在此二端摇曳,词笔亦在柔波与剑气上腾踔。那一抹斜阳,半堤香草,及乡亲苏小的罗袜音尘,极富阴柔之美。而“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这样的神奇想象,“罗袜音尘”的神话色彩,小视屠狗功名与雕龙文卷的博大气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的慷慨和恣肆,又赋予词以雄奇的壮美。天风挟大气以开篇,声势浩大;云水裹橹声而结束,篇终接混茫,故全词实是借山水以抒发胸中壮志和感慨,有稼轩唤“红襟翠袖,揾英雄泪”之风。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国忠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眼儿媚·咏红姑娘》
下一篇:清·朱彝尊《长亭怨慢·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