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蘅芷阶通萝薜门":蘅芷香草萦砌盘阶连接着萝薜缠绕的园门,
# 蘅芷阶通萝薜门:此句为下句写海棠种植随处适宜而先写环境。蘅芷:蘅芜、清芷,都是香花芳草。萝薜:藤萝、薜荔,都是蔓生植物。
"也宜墙角也宜盆":白海棠啊你既适宜种在墙角也适宜栽在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你难于找到知音是因为你是那样喜欢洁净,
"人为悲秋易断魂":秋天就要到来我为你悲哀神伤简直要断魂。
# 断魂:形容极度悲愁。
"玉烛滴干风里泪":你白如凝脂就象那玉烛在风里滴干了眼泪,
# 玉烛滴干风里泪:白玉色的蜡烛,烛芯烧完、蜡泪滴干时剩下的是一堆凝脂,以喻花。
"晶帘隔破月中痕":身上还留有皎洁月光被水晶帘隔破的斑痕。
# 晶帘:水精帘。从水精帘内可见帘外景物,唯白色的东西不明显。
"幽情欲向嫦娥诉":深藏在内心的衷情啊要向嫦娥倾诉,
# 幽情:隐藏在心中的怨恨。
"无奈虚廊夜色昏":无奈那寂静的长廊上却又夜色昏昏。
# 无奈:无奈。奈:一作那。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中描绘了白海棠在不同环境下的姿态,以萝薜香草衬托其品性,借花与人的感应、花在秋风夜色中的凄美之景,体现了史湘云随遇而安却又无奈压抑的心境,表达了她深藏内心、无处倾诉的“幽情”。
2. 写作手法
对偶:“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玉烛”对“晶帘”,名词相对,一为精美烛台,一为晶莹帘幕,皆具美感与精致感;“滴干”对“隔破”,动词相对,精准描绘出白海棠在风中烛泪渐干以及月影被帘幕隔断的动态,生动且富有画面感;“风里泪”对“月中痕”,方位短语加名词相对,将风中白海棠的哀伤之态与月下被破坏的美好景致完美对应,对仗工整,节奏明快,不仅使诗句形式优美,读来朗朗上口,更在内容表达上强化了画面的对照,凸显出情境的凄美与幽微。正衬:“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萝薜香草在园中肆意生长,遍布山巅、石隙、檐柱、阶砌,它们的旺盛、随性与无处不在,愈发衬出白海棠“也宜墙角也宜盆”的特质。白海棠既有着如萝薜般不挑环境的适应性,又独具高雅之韵,在香草的蓬勃野趣烘托下,白海棠的脱俗与坚韧得以彰显,同时也暗示出史湘云如同白海棠,虽出身不凡却能在困境中安身立命,深化了人物与花共通的品性内涵。
3. 分段赏析
在前两联中,史湘云巧妙地引入萝薜香草作为映衬,以此切入白海棠的诗意主题,展现白海棠面对周遭环境的姿态。萝薜香草在园林间肆意生长,或垂挂于山巅,或穿梭于石缝,绕柱垂檐,盘阶砌石,无处不在。“蘅芷阶通萝薜门”精准捕捉到它们的生长习性,而史湘云着意描绘萝薜,实则是为烘托白海棠。那“也宜墙角也宜盆”的白海棠,与萝薜香草气息相通,它既能在墙角低调绽放,又能于花盆中供人赏玩,这恰是史湘云胸怀的映射,彰显出其豁达随性的人生态度与鲜明的性格特质。史湘云出身世家,自幼身处锦绣繁华,却幼年失怙,孤苦伶仃,饱受婶母苛待,无奈寄身贾府。但她面对坎坷身世,总能洒脱处之,安于境遇,“也宜墙角也宜盆”便是其“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有力注脚。不过,细品此句,又不难察觉其中夹杂的一丝无奈,史湘云虽随遇而安,可对自身处境与未来命运又怎会毫无思量?内心积压的诸多忧虑、苦闷与压抑,亟需宣泄,白海棠由此成为她情感寄托的理想对象,二者同命相怜,白海棠承载着她的内心情感,为后续诗意的铺展筑牢根基。颈联顺势递进,深入抒发幽微情思。秋风萧瑟,白海棠花在风中飘摇,恰似白玉雕琢的蜡烛,烛泪在风中簌簌而落,直至干涸,唯余凝脂般纯净洁白的花芯。夜色笼罩下,花月相互映照,本是极美的画面,奈何水晶帘横亘其间,“隔破”这静好,洁白的花瓣上因而印上了斑驳月影。此联意境朦胧唯美,韵味悠长,“滴千”“风里泪”与“隔破”“月中痕”这些意象组合,极易引人联想至枯竭、失落之感,欢乐不再,伤感悄然滋生。在《红楼梦》这部巨著里,作者惯于借诗词曲赋、谜语来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此处曹雪芹再度施展这一妙笔,借史湘云亲手所作诗词,隐晦地透露其命运终局。诗至尾联,点明史湘云赋诗旨在倾诉“幽情”。所谓“幽情”,即为平日里深埋心底、不愿轻易袒露的情愫。今日史湘云因花起意,借花抒怀,未料情感愈发汹涌澎湃。既感世间“难寻偶”,知音难觅,便想向那清冷月宫的嫦娥一诉衷肠。怎奈“无奈虚廊夜己昏”,夜色沉沉,长廊空寂,想来嫦娥也已安歇,史湘云这一腔幽情竟无处安放,其苦闷之深沉、无奈之浓烈,尽在这寥寥数字中展露无遗,令人感同身受,也让整首诗的感染力得以极大升华。
4. 作品点评
史湘云所作的咏白海棠诗别具一格,行文跌宕且潇洒,可细细品来,其韵味深沉,内里蕴含着一股难以驱散的愁绪,在立意上与其他诗作截然不同。倘若说她的白海棠诗彰显了性格中乐观豁达的风采,那么这一首则挖掘出她性格的另一维度,所抒发的情感复杂而深沉。想来应是她在借物抒情之际,更多地将自身坎坷的身世与曲折的命运融入其中,才使得诗作有了这般独特的风貌。
# 第二首诗,在史湘云的笔下,白海棠既没有宝钗的自珍、自矜,也没有黛玉的纤丽、娇弱,显得旷达自在,随遇而安。
现代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