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吹瘦骨":海风吹着我的痩骨,
"单衣冷、":我衣裳单薄,有些寒冷、
"四月出榆关":四月初,我离开京都,到了山海关。
"看地尽塞垣":望见到处都是关塞的墙垣,
# 塞垣:指塞外,古代称长城以北为塞外。垣,墙。
"惊沙北走":飞沙北走;
"山侵溟渤":山势向渤海延伸,
# 溟渤:指渤海。,侵:近。
"迭嶂东还":层峦向东方展开。
# 还:环。,迭嶂:此处指长城。一作叠障。叠,重叠。障,指在边塞险要处作防御用的城堡。
"人何在":人迹何在?
"柳柔摇不定":只见柳树的柔条摇摆不定,
"草短绿应难":草很短,难以形成一片绿色。
"一树桃花":乍见一树桃花,
"向人独笑":独自向我微笑,
"颓垣短短":它旁边有短短的颓垣,
"曲水湾湾":一湾一湾的曲水。
"东风知多少":不知有多少东风,
"帝城三月暮":三月末的山海关,
"芳思都删":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使我的良好念头一扫而光。
# 删:削除。
"不为寻春较远":我远来此地不是为了寻春,
"辜负春阑":也未尝可惜(辜负)春尽。
# 春阑:春残。
"念玉容寂寞":只是深深地念记着这树桃花,玉容寂寞,
# 玉容:指桃花。
"更无人处":在没有人烟的地方,
"经他风雨":经受风雨,
"能几多番":还能坚持多久?
"欲附西来驿使":我也想折一枝桃花,通过西来的驿使,
# 欲附:打算托附。
"寄与春看":寄给我家乡的亲友,看看关外的春花。
清代词人、散文家、经学家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经学家。初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张惠言早岁工骈文辞赋,其赋为乾嘉一大家。又学韩愈、欧阳修古文,与恽敬齐名,号称阳湖文派的宗师。词名尤盛,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他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作词应该重视内容。通经学,尤精《周易》与《仪礼》。代表作品有《周易虞氏义》《仪礼图》《茗柯文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咏物抒怀词,描写了暮春时节词人出关时目睹塞外荒寒奇景与孤桃独放的震撼,抒发了羁旅天涯的孤寂苍凉,表达了对美好易逝的深切怜惜及身世飘零的隐痛。
2. 写作手法
衬托:反衬,“海风吹瘦骨,单衣冷、四月出榆关”写出了塞外春寒料峭,“四月”点明时值暮春,“瘦骨”和“单衣”从两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塞外特有的春寒。拟人:“一树桃花,向人独笑”,把桃花拟人化,正向人微笑。桃树生长在春寒料峭的关外,周边只有一堵颓垣和一湾曲水相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桃花,不仅没有感到孤寂,反而以热烈的情怀向人绽开了笑脸。这一“笑”字,活画出桃花蔑视严寒的刚毅风姿,也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对比:词中写“一树桃花,向人独笑”,与“惊沙北走”相对比,塞外春寒料峭,飞沙北走,到处是颓垣,以塞外的荒寒与桃花不畏寒冷对比,更突出了桃花的坚强品格,表现了词人对桃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海风吹瘦骨”以“瘦骨”凸显边塞旅途的困顿萧索,“海风”劲烈扑面,为下文荒冷画面定调;“单衣冷、四月出榆关”呼应开篇,“单衣”与四月气候悖逆,突显边关春寒凌厉,又以“出榆关”点出地理方位与羁旅背景,暗示作者为寻找春意而行远之意。“四月”标明暮春时节,内地已百花烂漫,而关外仍寒风透骨,写尽塞外春迟之冷峻。“看地尽塞垣”铺展壮阔视野,“塞垣”横亘天际,苍茫边地实景徐徐展开;“惊沙北走”以“惊”字活写沙砾在疾风裹挟下的倾轧态势,赋予动态质感,点出边地风狂飙猛、飞沙走石的气候特征。“山侵溟渤,迭嶂东还”承接“单衣冷、四月出榆关”,借“侵”“还”二字刻绘山脉奔涌如潮的磅礴气象,山势逶迤,东接渤海、西连边垣,与狂风烈沙互为映衬,构成关外辽阔壮美而又荒凉苍劲的图景。这开头六句,于荒寒之中融入地理风貌的辽阔与大气,格调厚重,气象雄浑。“人何在”陡然转问,一句反诘,顿显人烟稀少与孤旅寂寥,亦折射诗人身处荒漠的孤独心境,引出下文对春意的细致体察。继而“柳柔摇不定”,选取春景的典型意象,精炼写出春迟之状。柳色常为春之先声,此时却枝条光秃,在烈风中飘摇不定,仍未吐绿,尤显荒凉。诗人捕捉此一细节,状写边地杨柳稚嫩摇曳之态,令人仿佛望见空旷荒原中几株幼柳在寒风中苦撑,春信未至,尤显寒峭。“摇不定”呼应“海风”,彼此激荡,使得风物意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草短绿应难”紧扣“春迟”,更换角度继续描绘边地之冷峻。小草初萌、尚未成势,以一“难”字道出芳草难生的艰辛,隐含诗人心中对绿意的渴望与盼春而未得的怅然。正当作者欲寻春迹,忽然眼前一亮,“一树桃花,向人独笑”,以突兀之姿跃然眼前,构成强烈反差。那一树桃花在断壁残垣旁、浅湾曲水边怒放而笑,灿然鲜活,为荒凉冷落的边地带来生机与暖意,令旅人惊喜莫名,顿感慰藉。此情此景,仿佛它是为了迎接远方的来客,才向人独笑的感觉。“独笑”拟人,赋予桃花鲜明个性,“一树”与“独”并用,热烈中透出孤寂;花开之地,尚无蜂蝶闻讯,空山无人问津,唯桃自放自笑,其傲霜斗雪之姿,尤显刚毅。这“笑”非嬉非媚,而是直面风寒、无惧孤寂的盛放,是对命运的从容与热烈。配以“颓垣短短,曲水湾湾”,冷色人文背景映衬下,桃花的存在更显不凡,卓然独立;视觉上残垣断壁、浅水低回,空间上曲折萧索,与桃花盛开的温柔与艳丽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其坚韧姿态与盎然春意。诗人喜爱之情已然浸透笔端,物象生动可感,情景交融之妙,令人回味无穷。下片“东风知多少”设问起笔,回望京城,暗含对春日将尽之感怀;“帝城三月暮”遥接“四月出榆关”,时序对照,空间遥映,边塞桃红之初与京华春尽之末相呼应,拉开词境,思绪随之远扬。“芳思都删”,以浓缩之笔凝聚作者所有春思于桃花一树,愈显深情厚意。词人并非避京春阑而远行,乃是有意与塞外新春相逢,体现其对韶光的格外珍视。“不为寻春较远,辜负春阑”一句自剖心迹,明确指出所作所感并非因避春残而远行,而是另有深意;转折之下,情愫渐露。“念玉容寂寞”化客为主,由景入情,将桃花之姿人格化为“玉容”,清艳而孤高,“寂寞”一词赋其孤绝之境,荒原独放,无人欣赏,使得词人深感怜惜。此情延展至“更无人处,经他风雨,能几多番”,再添苍凉之色,风雨之喻暗含摧折之意,春意难驻,桃花难长,惜花之情更见深切,仿佛回荡着“更能消几番风雨”之余音。结尾“欲附西来驿使,寄与春看”,一笔奇想,欲托驿使捎花寄春,虚实相生。此意既见词人痴迷桃花,怜爱至极;又可解为词人借桃寄情,托物言志,将惜春、怜花、思归等复杂情绪一并倾注于物我合一之笔中。边塞桃花不惧风霜、孤艳自芳,作者借此景抒胸臆,将身世寂寥、人生感慨含蓄铺展,其对春光流逝的敏感,对孤芳独艳之命运的悲悯,以及对美好易逝之事物的深情凝视,均凝于笔端,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塞外荒寒与雄伟地势为宏大背景,以“颓垣”“曲水”为幽微陪衬,勾勒出桃花迎风绽放、不畏严寒的坚韧风姿;又以京城春意将尽作反衬,映出边地桃花命薄如纸的凄清命运,继而借托人捎花回京之想,寄托对桃花深挚的怜爱之情,细腻婉转地抒发了惜春之意,展现出词人构思之巧妙与取材之新颖。
# 作者让内心世界的感情起伏,通过“一树桃花”进行即景抒怀,索物见意,在景物的描写与气氛的渲染中,由景入情,借物言情,情隐物显,层层翻出,词风俊逸深沉,不失为边塞词的佳作。
不详海南大学教授唐玲玲《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
上一篇:清·陈维崧《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下一篇:清·曹雪芹《咏白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