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òu
chàn
xīn
shǒu

朝代:清作者:龚自珍浏览量:3
yán
jié
huǒ
jiē
xiāo
qiān
nián
ruò
cháo
jīng
wén
zhāng
bái
zhòu
yōu
guāng
kuáng
huì
zhōng
xiāo
lái
xiōng
yǒng
huī
jiàn
shàng
chán
mián
xiāo
xīn
yào
xīn
líng
zǒng
xīn
bìng
yán
jué
jiù
dēng
shāo

译文

佛陀说劫火能焚毁世间一切,为何仍有事物如千年怒潮般汹涌难平。白日里撰写经世济民的文章,耗尽心力,深夜中玄思妙想与狂放才情又翻涌不息。来势如潮时须挥剑斩断,退去时缠绵难舍则用箫声排遣。佛家教义虽能医治心病,但终究无法根除,那些寄寓深意的文字,不如付诸灯火一烧了之。

逐句剖析

"佛言劫火遇皆销":佛陀说劫火能焚毁世间一切,

# 劫火:佛教语。佛教认为自然界的生灭,经历四种大劫,即成、住、坏、空。成劫是由初禅天到地狱界逐步成立时期;住劫是世界安稳成住时期;坏劫是世界发生火水风三大灾,荡尽色界初禅天二禅天和三禅天以下的时期;空劫是破坏后空无一物时期。

"何物千年怒若潮":为何仍有事物如千年怒潮般汹涌难平。

"经济文章磨白昼":白日里撰写经世济民的文章,耗尽心力,

# 经济文章磨白昼:白日里花费大量时间撰写有关国计民生的著作。经济,经世济民。

"幽光狂慧复中宵":深夜中玄思妙想与狂放才情又翻涌不息。

# 幽光狂慧复中宵:夜间依然感情澎湃激荡。幽光,玄妙幽深的意识。狂慧,散乱无定的思维。

"来何汹涌须挥剑":来势如潮时须挥剑斩断,

# 来何汹涌须挥剑:“来何”二句:此二句省略主语“情”。

"去尚缠绵可付箫":退去时缠绵难舍则用箫声排遣。

# 箫:这里比喻诗词等文艺作品。

"心药心灵总心病":佛家教义虽能医治心病,但终究无法根除,

# 心药心灵:皆佛家语。心病谓世俗情欲;心灵谓人之本真精神;心药谓佛教教义能使众生屏除欲念,疗救心病。

"寓言决欲就灯烧":那些寄寓深意的文字,不如付诸灯火一烧了之。

# 寓言:寄寓深意的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又忏心一首》为清代龚自珍所作的七言律诗。在诗里,诗人借助佛教教义来映射自身,展现出内心汹涌澎湃、难以遏制的思想情感,抒发了他虽敏锐洞察到当时政治环境的黑暗腐朽,却深感无力改变现状的悲愤与无奈。诗中巧妙运用“剑”与“箫”这一对意象,二者相互对立又彼此融合,蕴含着诗人复杂的心境与抱负,承载着他在理想与现实冲突间的挣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又忏心一首》创作于1820年,即嘉庆二十五年,是龚自珍早期且情感激切的诗作。此诗因他该年二次会试落第,郁闷难抒,便借“忏心”之名宣泄怨愤。开篇首联以奇崛一问起笔,却留悬念不予作答,引人深思,而这“何物”实指激发他白日撰文、夜半深思的浓烈“情”。这情汹涌来袭时,令他拔剑斫地、引吭高歌;褪去之际,又缠绵难舍,需横箫吹奏以送。这般豪迈与幽怨交织,尽显其心事深沉复杂,似可感知,却又难以捉摸,满是迷离韵味。至末联,激怨之情达到顶点,诗人点明一切不合时宜皆因“心病”,至于如何化解,他觉得焚毁那些不被赏识的文字最为利落、彻底,可毕竟是心血所凝,哪能真的舍得。“决欲”二字,饱含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将诗人复杂而纠结的心境展露无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借佛教教义,体现了诗人龚自珍内心如汹涌潮水般无法抑制的思想情感,描绘了他身处黑暗政治环境,虽目光如炬洞察其腐朽,却因无力回天而悲愤交加的心境,表达了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下,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深沉的感慨,“剑”与“箫”两个意象对立统一,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复杂且矛盾的内心世界。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剑”与“箫”运用了象征手法,“狂来说剑”“匣中龙剑光,一鸣四壁静”“美人如玉剑如虹”,这里的“剑”象征着龚自珍沛然莫御的浩然之气、排击黑暗的郁勃情怀、上冲斗牛的坚贞意志,它承载着诗人的壮志豪情,面对黑暗政治时的抗争精神。而与之相对的“怨去吹箫”“声满东南几处箫”“我有箫心吹不得”,“箫”象征着优美与凄咽,既有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所写“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惆怅哀怨,又有类似汉代王褒《洞箫赋》、《南唐书・李冠传》里箫声“慷慨”“悲壮入云”的壮美,二者融合,构建出诗人非剑非箫、亦剑亦箫、兼具壮优之美的情趣与理想,借这两个意象,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得以具象化呈现。直抒胸臆:末联“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诗人直接将内心的激怨抒发出来,指出一切不合时宜的症结在于“心病”,又直白地道出想要把不被人所喜的文字付之一火的决绝,可“决欲”二字背后又有着千回百转的不舍,坦诚地向读者展露自己复杂矛盾的心境,让读者深切感知到诗人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挣扎。

3. 分段赏析

首联:“佛言劫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开篇便以佛家用语“劫火”引入,“劫火遇皆销”营造出一种宏大且毁灭的氛围,世间万物在劫火面前皆会消散,可紧接着诗人以一问“何物千年怒若潮”振聋发聩,故意设问却不即刻作答,思致奇崛,引发读者好奇。这里的“何物”实乃催动诗人白昼写就经世文章、夜半涌起狂放智慧的浓烈“情”,以潮水的汹涌千年不绝比喻此情的澎湃持久,打破常规开篇,为全诗笼罩上一层神秘又激昂的色彩,奠定深沉雄浑基调。颔联:“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承接首联进一步阐述。诗人白昼殚精竭虑,研磨关乎经世济民的文章,展现出他胸怀天下、欲有一番作为的抱负;到了夜半,幽微的灵光与狂放的才思又纷至沓来,不舍昼夜地思索探究,凸显其对学问、理想的执着追求。一昼一夜,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既充实了首联中“情”的内涵,又让读者看到诗人在理想征途上的奋进身影,使诗意更加醇厚。颈联:“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此联将情感的起伏具象化,写得极为精彩。当豪情壮志如怒潮汹涌袭来,诗人拔剑斫地而歌,尽显豪迈奔放,那是激情喷薄而出、无法抑制的姿态;而当这股激情退去,却又缠绵悱恻,需横箫相伴,悠悠箫声中满是缱绻情思,仿佛诉说着壮志难酬的落寞。一动一静,豪迈与幽怨交织,将诗人内心复杂深沉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尾联:“心药心灵总心病,寓言决欲就灯烧”,诗人将情绪的激愤推向顶点。直言一切关乎心灵、能慰藉内心的事物最终都化为“心病”,症结所在已然明晰。既然如此,诗人想到的解决之道竟是把那些饱含心血却不被世人认可的文字“就灯烧”,看似决绝,可“决欲”二字背后实则千回百转,满是无奈与不舍。这是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愤懑宣泄,也是理想碰壁后的挣扎抉择,在矛盾中收束全诗,余韵悠长,让人体味到他复杂而深沉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所谓“忏心”,实则悔恨中含有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懑!

近代郭延礼《龚自珍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尤侗《闻鹧鸪》

下一篇:清·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