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yíng
huǒ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shān
qiū
yíng
huǒ
fēi
lián
shū
qiǎo
zuò
rén
jīng
qín
shū
lěng
luàn
yán
biān
xīng
xiù
宿
què
rào
jǐng
lán
tiān
ǒu
jīng
huā
ruǐ
nòng
huī
huī
cāng
jiāng
bái
chóu
kàn
lái
suì
jīn
guī
wèi
guī

译文

在巫山的秋夜里,萤火虫四处飞舞,它轻巧地穿过稀疏的门帘,落在了坐着的人的衣裳上。忽然惊觉屋里的琴和书都透着寒意,又看到萤火虫纷乱飞舞使檐边的星宿显得稀少。(萤火虫)绕着井栏飞行,数量一个接着一个,偶尔飞过花蕊时,闪耀着明亮的光辉。我这个满头白发、漂泊在沧江边的人,满心忧愁地看着你(萤火虫),不知道到来年的这个时候,我能不能回到故乡呢。

逐句剖析

"巫山秋夜萤火飞":在巫山的秋夜里,萤火虫四处飞舞,

# 萤火:指萤火虫。

"帘疏巧入坐人衣":它轻巧地穿过稀疏的门帘,落在了坐着的人的衣裳上。

# 帘疏:编制的较为稀疏的帘子。关于“坐人衣”,有两种看法。仇兆鳌注认为意思是萤火虫“坐”在人的衣服上,并举出“黄鹂并坐交愁湿”(《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为证;浦起龙注认为这是指“坐人”之衣。两说都有道理。总之,这里的意思是,萤火虫落在人的衣服上。

"忽惊屋里琴书冷":忽然惊觉屋里的琴和书都透着寒意,

"复乱檐边星宿稀":又看到萤火虫纷乱飞舞使檐边的星宿显得稀少。

# 星宿稀:指稀疏的星光。,檐:指房檐。,乱:指扰乱。

"却绕井阑添个个":(萤火虫)绕着井栏飞行,数量一个接着一个,

"偶经花蕊弄辉辉":偶尔飞过花蕊时,闪耀着明亮的光辉。

# 辉辉:形容忽明忽暗的光,例如“辉辉星近楼”(不寐)。邵宝注:却绕,见聚散不长;偶经,见明灭不定。照入井中,一萤两影,若添个个;闪过花间,其光互映,如弄辉辉。顾宸:萤尾耀光,迭开迭舍,不停一瞬,如弄光然,“弄”字工于肖物。莫砺锋:“弄辉辉”为唐代口语。,弄:指耍弄,炫耀。

"苍江白发愁看汝":我这个满头白发、漂泊在沧江边的人,满心忧愁地看着你(萤火虫),

# 苍江:苍江:泛指江,因水面呈青苍色,所以称为沧江。苍:一作沧。

"来岁如今归未归":不知道到来年的这个时候,我能不能回到故乡呢。

# 来岁如今:指明年的此时。“沧江”与“白发”,“来岁”与“如今”,为句中自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见萤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作品诞生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杜甫56岁,正客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在这首诗中,前六句聚焦于描绘萤火虫的形象,而末二句则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发愁”之情。整首诗语言平实,如话家常,在韵律上采用了首句入韵的平起方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见萤火》是唐代杜甫所写。此诗作于杜甫流寓夔州的第二年(767年)。彼时诗人年近六旬,饱经战乱与漂泊,虽暂居夔州却始终心怀归乡之志。诗中“萤火”不仅是秋日的物候象征,更成为触发诗人生命之思的媒介:萤火虫的微光短暂而自由,与诗人“白发沧江”的迟暮形成强烈反差,折射出他对生命流逝的焦虑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典型的羁旅思乡诗。通过在秋夜中对萤火动态的细腻描写,结合白描手法的运用,成功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清冷的意境。诗中流露出诗人因漂泊异乡而产生的浓重愁思,以及对归期难以确定的无奈感叹,同时交织着对时光易逝的深深感慨。

2. 分段赏析

“此借萤火以纪侯耳,非专咏萤火也。”在这首诗中,前六句都在细致地描绘萤火虫,而末尾两句却突然转而表达“发愁”的情绪,并叹息不知明年能否归乡,这似乎略显突兀。此外,诗中的萤火虫显得生动活泼,并不符合晚秋的景象,也无法引发关于春生秋死的感慨。然而,诗人并未明确解释为何借“萤”抒怀。实际上,这首诗的核心在于悲秋。秋天是萤火虫成虫最为活跃的时期,古人认为秋天的到来常伴随着萤火虫的出现,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夏夜登南楼》)便明确表达了这一点。因此,杜甫见到萤火虫,感受秋天悄然降临,从而感慨时光易逝。从语言上看,这首诗似乎有意通篇采用口语化表达。例如,第三句中的“屋里”,虽可用“堂上”或“室内”等词语替代,但“屋里”更贴近口语;第六句中的“弄辉辉”也是唐代的口语词汇。能够用声谐语俪的七言律诗纯以口语写成,这展现了杜甫独特的诗歌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意全在末二句,而借萤以发端,正《诗》之兴也。不可谓全无涉也。

明王嗣爽《杜臆》

# 写得历乱飞扬,又句句是“见”字。“忽惊屋里琴节冷”,“冷”字与“火”字关应得妙。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黄常明《诗话》:数物以“个”,谓食为“吃”,甚近鄙俗,独杜屡用。“峡口惊猿闻一个”……“却绕井边添个个”……盖篇中大概奇特,可以映带者也。

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

# 钟云:细(“帘疏巧入”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题是《见萤火》,诗却从“见”字写出。“屋里琴书冷”用“忽惊”字,妙。天热,萤在空野处飞,今见其入屋,必且惊曰:“天又冷起来了。”……“沧江”、“白发”,字法对映,正写“愁”字。

清金圣叹《杜诗解》

# “萤火飞”,领下五句,自山而帘,自帘而衣,从外飞入内;屋而檐,自井而花,从近飞出远:六句皆摩写“见”字邵云:“却绕”,见聚散不常;“偶经”,见明灭不定;照入井中,一萤两影,若“添个个”;闪过花间,其光互映,如“弄辉辉”。顾注:萤尾耀光,迭开迭阖,不停一瞬,如弄光然,“弄”字工于肖物。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见”字中,去来聚散,高下远近,一一写出。

清黄生《杜诗说》

# 结联点入“见”字,便觉通体皆活。

清梁诗正《唐宋诗醇》

# “坐”、“入”二字连续,盖自谓也。……猝见萤火入衣,故接“忽惊”字;“琴书”正是坐处所对。因见入来之萤。便出外看到“檐前”群飞之萤,再看到“井阑”,再看到“花蕊”层次如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邵云:流丽称情,此为咏物上乘。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总只做“见”字,处处不脱秋夜光景。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途次望乡》

下一篇:唐·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