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帽红尘":帽上积着城市中的风尘,
# 红尘:闹市的飞尘。,一帽:暗用“侧帽”典。本处取其风流自赏意。
"行来韦杜人家北":我来到都城的城北。
# 韦杜:据说韦氏、杜氏在唐代累世贵显,时称韦杜。这里泛指京都豪门。
"满城风色":城中正刮着大风,卷起尘土,
# 满城风色:“满城”二句:全城的豪门楼台广漠一片,但又互相隔绝。暗示对豪门之间争斗的厌倦。风色:指风貌。
"漠漠楼台隔":满城都漠漠一片,人家的楼台隔着尘土,模糊不清。
# 漠漠:分布貌。
"目送飞鸿":我仰望飞雁,
# 目送飞鸿:眺望天边雁影。
"景入长天灭":直到雁影消失在遥远的天空中。
# 灭:指飞鸿消失在远天深处。,景:同“影”。这里指雁影。
"关山绝":天边的山脉一线,
# 关山:关隘和山川。这里指北京郊区的西山等。
"乱云千叠":云层重重叠叠,
"江北江南雪":要下雪了,这雪花将洒遍大江南北。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思乡怀人词。这首词以形象的语言写所见、所想,再透过所见、所想显露出词人对显贵豪门厌弃的态度,同时思念南方的故乡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写所见到的显贵豪门住宅区的楼台,并以“满城风色”作比,认为有“隔”,不仅是空间上的阻隔,更是作者与权贵阶层精神层面的隔阂,这种对比的手法,将作者对显贵豪门的厌弃之情,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上片写骑马出游的风貌。“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写作者头戴帽子,帽子上都是灰尘,骑马来到都城的城北。“一帽红尘”,点明出游时风尘仆仆,说明了出游所经过之路是尘埃飞扬的闹市区。“韦杜人家北”写明出游的目的地是城北,“韦杜人家“指的是京师中的显贵豪门的住宅区。“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是写显贵豪门住宅区的楼台,一个“隔”字,写出了诗人与显贵豪门的格格不入,表示了其对显贵豪门厌弃的态度。下片转写飞鸿南去的情景。飞鸿朝着江南方向飞去,而那正是作者的家乡所在。因此,作者因抑制不住对家乡的思念,不禁“目送飞鸿”,目光紧紧追随,直至飞鸿的身影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此时,作者的思乡之情仿佛也随之飞越了重重隔绝的关山,穿过层层叠叠的乱云,回到了正笼罩在千里飞雪之中的家乡。下片写飞鸿看似和上片关系不大,其实两片相接,照视线的移动方向,由望高楼到望空中,再到望飞鸿,合理而自然。而且作者越是深切地表达思乡之切,就越发凸显出其对显贵豪门的厌弃。
4. 作品点评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但又是完整的一体,两片相接,照视线的移动方向,移睛换景。全词未发一议论,以形象的语言写所见、所想,再透过所见、所想含蓄地展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 龚自珍生于江南而长于北地,粗旷豪迈的北国风情,对他一生奇崛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这首小令写得笔势极富顿挫感,以入声为韵脚,声调雄浑豪壮。写风是“满城”,“色”字写出北方特有的大风的昏黄。写所见鸿影,更将视线拉往无穷的苍穹之中,境界极其开阔。末句忽荡开,由望“长天”见到的“乱云千叠”,进而想到天阴欲雪,而这雪不限于京城一地,而是遍及江北江南,词中境界,至此更拓一层。可谓尺幅之中,蓄千里之势。
不详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侯荣荣《龚自珍集》
上一篇:清·蒲松龄《红毛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