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翰江东去":张舍人这次去江东,
# 张翰:西晋文学家,他曾因思念家乡而辞官归去。此借指张舍人。
"正值秋风时":就和你本家著名的张翰去江东的季节一样,正值秋风吹起的时候。
"天清一雁远":秋高天清气爽,一雁远远飞去,
# 天清:天气清爽。
"海阔孤帆迟":海阔天高,载你的孤帆迟迟不舍离去。
# 孤帆迟:指孤帆迟迟不舍的离去。迟:缓慢。
"白日行欲暮":眼看白日就要下山了,你这一去,
# 欲:将要。
"沧波杳难期":怕是沧海渺茫,再见难期。
# 杳:渺茫。
"吴洲如见月":万兴的是你要去的吴洲也有明媚的月亮,
# 吴洲:谓江东。
"千里幸相思":我们虽隔千里,见月就如我们互相见面,可以聊慰相思之情。
# 幸:希望。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以秋日送别为主题,描写了送友人张舍人前往江东的情景。诗中借秋风、孤雁、孤帆等景象,营造出一种苍茫、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怅惘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整首诗词旨婉切、章法严密,情感真挚,虽偶露感伤却以明月寄相思收束,给人以欣慰和亲切之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通过描写天空晴朗,一只大雁飞向远方,广阔的大海上一只孤帆缓缓行驶,太阳即将落山,沧海烟波浩渺难以预期等景象。借这些苍茫、寂寥的景色,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和对友人此去难以相见的怅惘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化用:“张翰江东去”化用了西晋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辞官归乡的典故。这里以此典故,既点明友人东归江东之事,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3. 分段赏析
《送张舍人之江东》首联以张翰作比,说友人张舍人前往江东,此时正赶上秋风起的时候。这里用张翰的典故,暗示友人此次江东之行,同时秋风点明了送别的季节,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萧瑟的基调。颔联写天空晴朗,一只大雁飞向远方,广阔的大海上,友人乘坐的孤帆行驶得很迟缓。通过描写天空中孤雁和大海上孤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寥的氛围,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和惆怅。“天清一雁远”这句写得清丽优美灵动飘逸,深得诗家好评。颈联写太阳渐渐西下,快要落山了,沧海烟波浩渺,友人此去相见难以预期。此句既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又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去的担忧和对未来难以相见的怅惘。一个“杳难期”,字少情长,离别时的种种思绪都由此三字传出,读来令人酸鼻。尾联写诗人想象友人到了吴洲,如果看到明月,希望能在千里之外互相思念。这是诗人对友人的期许和祝福,也是对两人友情的珍视,以一种美好的愿望结束全诗,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送张舍人之江东》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秋日送别的苍茫意境,通过天海孤帆、清空雁影等意象,既展现了李白诗歌的豪迈气韵,又流露出细腻的惜别之情。诗中“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一联尤为精妙,以对偶工整、画面辽阔的特点,成为全诗亮点,生动传递出离别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深切挂念。
# 三、四情境旷邈,可望可思。
宋严羽《沧浪诗话》
# “一雁”、“孤帆”之句,亦以寓吾道不偶之欢。下句引“白日”、“沧波”,而云“行欲暮”、“杳难期”,意可见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言言照景,逼真至此。“雁远”、“帆迟”,“见月”、“相思”,情真语隽。
明李维桢《唐诗隽》
# 疏快宜人。
明钟惺《唐诗归》
# 读太白诗乃悟风华不由粉黛,温飞卿、杨大年殊郎当不俚赖。“天清一雁远”与“大江流日夜”“亭亭木叶下”自挟飞仙之气。贾岛“落叶满长安”妆排语耳,无才而为有才,欺天乎?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此诗借张翰以喻张舍人也。“天晴”一联,跟“秋风”句写送时景色。“白日”二句,言时将薄暮,后会无期。落句即“隔千里兮共明月”意。而计其我思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此诗立格在古律之间。其调法,在律体中有不可效用者。起二句,分之则首句乃平调,次句乃拗调,皆律体也;合之则上下不黏,乃古体也。五句本是拗调,而六句以古句作对,上下相黏亦古体也。此皆律体之所禁忌,不得以古人偶有此格而效用之。“沧波”句与上句相黏,似是律体;不知古诗亦有平仄相黏处,不但律诗也。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
# 送张舍人引张翰典,甚妙。严云:三、四情境旷邈,可望,可思。
清王琦《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白居易《禁中闻蛩》
下一篇:唐·杨炯《广溪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