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僧入孤寺":为寻访僧人走进这孤寂的庄严寺,
"一径苍苔深":一条小路被厚厚的苍苔覆盖,显得格外幽深。
"寒磬秋花落":寺里传来的寒磬声,与秋日飘落的花朵相伴,
# 磬: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
"承尘破纸吟":承尘之上,破旧纸张在尘埃中似在低吟浅唱。
# 破纸吟:此指纸糊的顶棚“破纸吟”。纸破迎风抖动发出的声响。,承尘:古代在室中顶上所置的帐子。
"潭光澄夕照":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澄澈的潭水之上,
# 潭光:池水的闪光。
"松翠下庭阴":翠绿的松枝在庭院中洒下大片阴凉。
# 阴:一作荫。
"不尽古时意":这古寺之中,蕴含着无尽古意,
"萧萧雅满林":风声萧萧,乌鸦的啼鸣声充满了树林。
# 雅:鸦,乌鸦。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秋日游寺,以“苍苔小径”“凋零秋花”“孤吟磬声”“浮光夕照”等意象,勾勒出古寺幽深肃穆、与世隔绝的景象。虽未直接描写僧人,却通过环境的清幽冷寂,暗显僧人的孤傲超逸。全诗借景抒怀,既展现了庄严寺的古朴风貌,也流露了诗人早年对佛教清静境界的向往,在萧瑟秋意与禅意氛围中,寄托了对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2. 分段赏析
首联“访僧入孤寺,一径苍苔深”,诗人开篇便点明目的与地点,为寻访僧人踏入庄严寺,“孤寺”二字奠定了全诗孤寂的基调,而“一径苍苔深”,生动描绘出一条被苍苔深深覆盖的小径,蜿蜒伸向寺庙深处。苍苔的存在,既暗示了寺庙人迹罕至,又增添了环境的清幽静谧之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跟随诗人的脚步踏入这神秘的古寺。颔联“寒磬秋花落,承尘破纸吟”,从听觉与视觉两个角度营造出独特氛围。“寒磬”声在寂静的秋日里响起,与纷纷飘落的秋花相互映衬,一静一动,更显清冷;“承尘破纸吟”则别具一格,破旧纸张在尘埃中似在低吟,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两句诗打破常规描写,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动态与情感,使画面充满古朴与神秘气息。颈联“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阴”,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明亮而宁静的画面。夕阳的余晖洒在澄澈的潭水上,波光粼粼,潭光与夕照相映成趣;松枝翠绿,在庭院中投下大片阴影,“松翠”与“庭阴”相互衬托,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宁静。此联在色调上与前文形成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古寺中发现美好景色时的惊喜。尾联“不尽古时意,萧萧雅满林”,诗人由景入情,古寺的一切让他感受到无尽的古时韵味,“不尽”二字强调这种古意的深远悠长。最后以“萧萧雅满林”收尾,萧萧风声仿佛是满林奏响的雅音,余韵悠长,不仅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更让读者沉浸在诗人营造的古朴、宁静且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引发对历史、对自然的无尽思索。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清平乐·忆梁汾》
下一篇:清·蒋春霖《浪淘沙·云气压虚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