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éng
shī

朝代:清作者:谭嗣同浏览量:3
liǔ
huā
yǒu
yuān
píng
xiāng
zāo
nǎi
ěr
zhí
dào
huà
fāng
shì
zhǐ
jīn
duò
shuǐ
shàng
chéng
yān
néng
rěn
ér
zhōng
zhī
wéi
tīng
tiān
qīn
juàn
shǔ
shí
shǒu
jié
sēng
zhǐ

译文

柳絮为何自古背负宿世的业障,浮萍断根的末梢相遇,竟如此奇妙难解。唯有腐化为泥,才算真正的相聚,此刻落入水中,却仍难逃分离。怎能忍受这样的轮回直至永恒,不如打破界限,与万物混同为一。佛陀与天亲菩萨的魔性眷属,一瞬放手,超脱劫数中的僧侣众生。

逐句剖析

"柳花夙有何冤业":柳絮为何自古背负宿世的业障,

"萍末相遭乃尔奇":浮萍断根的末梢相遇,竟如此奇妙难解。

"直到化泥方是聚":唯有腐化为泥,才算真正的相聚,

"只今堕水尚成离":此刻落入水中,却仍难逃分离。

"焉能忍此而终古":怎能忍受这样的轮回直至永恒,

"亦与之为无町畦":不如打破界限,与万物混同为一。

"我佛天亲魔眷属":佛陀与天亲菩萨的魔性眷属,

"一时撒手劫僧祇":一瞬放手,超脱劫数中的僧侣众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似曾诗(其四)》是晚清谭嗣同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以柳花与萍为咏叹对象,通过“化泥成聚”“堕水成离”的描写,展现其聚散的无常;又以“焉能忍此”“撒手劫僧祇”等句,融入对人生离合与命运的思考。全诗借物抒怀,将自然物象与佛理哲思相融合,在咏物中寄寓对生命无常的慨叹与超脱心境,充满深沉的思辨色彩与独特的艺术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柳花夙有何冤业,萍末相遭乃尔奇”​​此联以“柳花”(即杨花)起兴,暗喻自身漂泊无定的命运。“夙有冤业”借佛教因果观,将杨花的飘零归因于前世宿业,赋予其宿命色彩。“萍末相遭”化用苏轼《水龙吟》中“一池萍碎”的意象,以浮萍末梢的偶然相遇,象征人生际遇的短暂与无常。“乃尔奇”三字暗含对命运荒诞的惊诧与无奈,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拟人化诘问,亦是对自身遭际的隐喻。两句以流水对形式,将追问与感叹交织,强化了漂泊无依的悲怆感。“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此联以杨花生命历程为喻,揭示生死聚散的终极矛盾。“直到化泥方是聚”,化泥象征着一种彻底的融合与归宿,意味着柳花等事物要经历消逝、融入大地的过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相聚。此句蕴含着一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即真正的聚合往往伴随着个体的消亡与转化,体现出一种豁达又略带悲凉的生命观。“只今堕水尚成离”,当下柳花堕入水中,却依然处于分离的状态,与前句的“化泥方是聚”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世间聚散无常的感慨。这两句通过“聚”与“离”的辩证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中分离聚合现象的敏锐洞察。“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此联由物及己,抒发决绝抗争之志。“焉能忍此而终古”,诗人发出强烈的反问,表达出对这种长久分离、无常聚散状态的不满与难以忍受。这种情感是对前文所描绘的聚散无常现象的直接回应,凸显出诗人内心对美好相聚、稳定状态的渴望。“亦与之为无町畦”,“町畦”原指田间的界限,这里引申为规矩、约束。诗人表示不愿再受这种无常命运的束缚,要与这无常的世事“无町畦”,即打破常规、冲破束缚,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去面对。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不甘与抗争精神,展现出其独立不羁、追求自由的思想性格。​​“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祇”​​此联以佛魔对立收束全诗,深化禅理哲思。“我佛天亲魔眷属”,将佛、天亲(佛教中对亲近佛法之人的称呼)与魔眷属并置,打破了传统宗教观念中佛与魔的对立界限,表现出诗人对世间善恶、正邪界限模糊的独特认知。这种表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色彩,暗示着世间万物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一时撒手劫僧祇”,“劫僧祇”指漫长的时间,“一时撒手”则传达出一种决绝的放下、超脱之意。诗人认为,无论是佛、天亲还是魔眷属,都应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放下执念,超脱于尘世的纷扰之外。这两句诗融合了宗教意象与诗人的哲学思考,表达出对超脱尘世、摆脱束缚的终极追求,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展现出诗人高远的境界与深邃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刘道著《湘江秋晓》

下一篇:清·黄遵宪《海行杂感(其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