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送古今惟岁月":古往今来,能够主宰一切、送走旧时光迎来新岁月的,唯有那不停流逝的岁月罢了,
"昏昏腊酒又迎年":在一片昏沉中,喝着腊月里的酒,又迎来了新的一年。
"谁知羲仲寅宾日":谁能想到,曾经传说中羲仲恭敬地迎接日出、天下太平的美好时光,
"已是共工缺陷天":如今早已变成了共工撞破天那样天塌地陷、充满缺陷的乱世。
"桐待凤鸣心不死":那梧桐树等待着凤凰来栖息,这份期待之心始终未曾熄灭,
"泽因龙起腹难坚":就如同大泽因为蛟龙腾起而波浪翻涌,我的内心也因动荡的时局而难以平静安稳。
"寒灰自分终消歇":我本已料想自己就如同那冷却的灰烬,最终会渐渐消散、归于沉寂,
"赖有诗兵斗火田":幸亏还有诗歌作为武器,能让我在这如烈火焚烧的世间与之战斗。
"旧作除夕诗甚伙":以前写的除夕诗非常多,
"往往风雪羁旅中":往往是在风雪交加、羁旅漂泊的途中,
"拉杂命笔":随意地提笔写作,
"数十首不能休":写上几十首也停不下来,
"已而碎其稿":不久之后就把那些诗稿撕碎了,
"与马矢车尘同朽矣":让它们和马粪、车扬起的灰尘一样腐朽了。
"今见饶君作":如今看到饶君写的诗,
"不觉蓬蓬在腹":不知不觉心中诗兴大发。
"忆《除夕商州寄仲兄》":回忆起《除夕商州寄仲兄》这首诗:“
"风樯抗手别家园":我扬起手和家园告别,离家远行,
"家有贤兄感鹡原":家中有贤德的兄长,让人感叹兄弟间的情谊。
"兄曰嗟予弟行役":兄长叹息着说我这个弟弟在外奔波服役,
"不知今夜宿何村":不知道今夜会留宿在哪一个村庄。”
"风景不殊":眼前的风景和过去没有什么不同,
"幽明顿隔":但(兄长)却已在阴间,和我有了生死的隔绝,
"呜矣陈言":我感慨地说出这些旧话,
"所感深焉":心中的感触非常深,
"亦不自知粗放尔许":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写得如此粗率豪放了。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1. 分段赏析
“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开篇两句直陈岁月流逝,古今兴衰皆被其“断送”,而此刻又在昏沉的腊酒中迎来新岁。“断送”一词赋予岁月以强大的力量感,奠定了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的基调,同时以“昏昏腊酒”营造出浑噩的迎新氛围,暗含诗人对时光空逝的感慨与无奈。“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羲仲寅宾日”典出上古,象征太平盛世;“共工缺陷天”则代表天塌地陷的危局。诗人以反问语气,指出看似太平之时,实则已是危机四伏,揭露了晚清表面平静下隐藏的内忧外患,表达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与清醒认知。“桐待凤鸣心不死,泽因龙起腹难坚”:前句以梧桐树等待凤凰栖息,喻指诗人坚守理想,期待贤明之士能扭转乾坤,“心不死”凸显其信念之坚定;后句“泽因龙起”化用典故,暗指因时局动荡难以安心,“腹难坚”生动表现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体现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寒灰自分终销歇,赖有诗兵斗火田”:“寒灰”自比,言明自己本已料到理想如寒灰将灭,尽显绝望无奈;转折以“诗兵斗火田”,表示唯有借诗歌抒发情怀、抗争现实,将诗歌比作武器,在困境中展现出不甘屈服的抗争精神,使全诗情感由抑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