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悬高树":那轮西下的太阳高高挂在高大的树木上,
"薄暮入青峰":傍晚时分进入青葱翠绿的山峰之中。
"古寺云依鹤":古老的寺庙依偎着飞翔的仙鹤,
"空潭月照龙":空旷幽静的水潭,明月映照传说中潭中的神龙。
"尘消百尺瀑":尘世的纷扰消散,飞泻而下的瀑布达百尺之遥,
"心断一声钟":内心被寺庙里传来的一阵钟声打断。
"禅意渺何著":这其中蕴含的参禅的意境难以捉摸附着在哪里,
"啾啾阶下蛩":虫子鸣叫的声音在台阶下面,指蟋蟀等小虫。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两句是描写道吾山的黄昏之景。一个“悬”字把夕阳与高树的形态生动展现,将天光与山树的空间关系形象定格,使夕阳仿若被固定在高树之端,天地间这一瞬间得以永恒。“入”字则巧妙勾勒出暮色渐次漫入青峰的动态过程,赋予自然流转的韵律。诗人妙笔生花用“悬”“入”二字,使静态的画面顿时流动起来,让道吾山在暮色中充满了幽深静谧的意境,而那种对自然时序精确捕捉的功力,也在此得到显现。颔联“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两句描绘了道吾山神秘空灵之景。一个“依”字将古寺的祥云与白鹤紧紧相连,把灵动与静谧有机结合,赋予古寺以仙气。而“照”字则将月光下的深潭描绘得深邃神秘,仿佛潭底真有蛟龙潜藏,月光与深潭、传说与现实相互交织。这虽是想象与现实的巧妙融合,但诗人信手拈来,以生花妙笔勾连起古寺的禅意与深潭的玄秘,使道吾山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充满了灵气,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在此得到彰显。颈联“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悟。一个“消”字,将瀑布飞泻的磅礴气势与洗涤心灵尘念的功能相结合,仿佛百尺飞瀑能冲刷世间一切烦恼。而“断”字极言钟声对心境的冲击,一声钟响,截断尘世纷扰。这两句由景入情,借自然之物抒怀,将外在壮美景观与内心精神世界紧密相连,体现出诗人对禅意的体悟。诗人此用笔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飞瀑与钟声成为了连接尘世与禅境的桥梁,而那种托物言志的文学手法,也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尾联“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两句点明了全诗主旨。一个“渺”字将禅意的缥缈难寻生动刻画,诗人苦苦追寻却不得其踪,流露出对禅道的思索。而“啾啾”二字描绘阶下蛩鸣,以有声衬无声,进一步烘托出环境之静谧以及诗人内心的空灵。诗人欲寻禅意而不可得,只能面对阶下蛩鸣,在寂静中体会着心灵的悸动。这里诗人此用笔使空灵的禅意与有声的蛩鸣形成对比,突出对禅的迷茫与向往,而那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也在此展露无遗。
下一篇:清·李滢《东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