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观形胜":观山水重在形势之胜,
# 形胜:优美的风景。
"襄阳美会稽":襄阳之美超过会稽。
# 会稽:地名,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地当在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隋开皇九年(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唐因之。
"最高唯望楚":只有最高的望楚山,
"曾未一攀跻":先前从未来攀陟。
# 攀跻:攀登。
"石壁疑削成":石崖峭壁疑是刀削而成,
"众山比全低":众山同它相比全都太低。
"晴明试登陟":晴朗的日子一经登上峰顶,
# 登陟:登上。
"目极无端倪":极目远眺果然无边无际。
# 端倪:边际,头绪。
"云梦掌中小":云梦泽只有手掌一样窄小,
# 云梦:泽名。
"武陵花处迷":武陵源在繁花掩映中扑朔迷离。
# 武陵:此处当代指桃花源。
"暝还归骑下":黄昏后骑马下山归来,
"萝月映深溪":透过藤萝明月映在深溪里。
# 映:一作在。,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登望楚山最高顶》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登山揽胜为主题,通过描写登山过程及山顶所见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情怀以及在自然中寻求精神慰藉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将襄阳的山水与会稽进行对比,突出襄阳山水之美,以会稽的盛名衬托出襄阳山水更具形胜,让读者对襄阳山水的美妙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夸张:“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将云梦泽想象成手掌中的小景,极言登高望远时视野的开阔和景物的渺小,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武陵花处迷”通过想象武陵的繁花似锦,让人产生一种迷离恍惚的美感,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歌最后“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描绘了诗人在暮色中骑马归来,月光映照在深溪上的清幽景象。借这一宁静优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襄阳山水的喜爱和陶醉之情,以及沉浸在美景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远。虚实结合:“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从晴朗天气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一直看到天的尽头,以看不到边际的虚写,让读者发挥想象来感受望楚山之高。“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将千里之大的云梦泽想象成手掌般大小,把本来不可见的桃花源写得隐约可见,通过想象与夸张虚写,进一步渲染望楚山的高耸,同时展现出诗人高远博大的胸襟。“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是对望楚山的实地描写,直接写出了望楚山的石崖陡峭如刀劈,周围群山都比它低,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望楚山的陡和高。“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写诗人在月夜骑马下山,月光透过藤萝映在深溪上,描绘出一幅真实的月夜山溪图,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比喻:“石壁疑削成”,把望楚山的石壁比作是被刀斧削劈而成。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望楚山的石壁陡峭、险峻的特点,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望楚山的雄伟气势,仿佛那陡峭的石壁就在眼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顶》开篇便以议论之笔开启诗篇:“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会稽山水素负盛名,而诗人彼时刚结束吴越游历,自然而然地将襄阳山水与会稽作比。此二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山水的偏爱,“美”字直白地道出诗人“山是故乡美”的故土深情。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聚焦于望楚山。孟浩然一生钟情山水,踏遍襄阳各处,却唯独未曾登上望楚山,这般铺垫,巧妙地凸显出望楚山在诗人心中的特殊地位,也为后文的登山之行埋下伏笔。诗中五六句,诗人着眼于远望之景。“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望楚山的石壁陡峭,仿若被利刃削就,周围群山与之相较,皆显得低矮。前半句巧用比喻,生动展现石壁的险峻;后半句通过对比,有力衬托望楚山的巍峨。从第七句到第十句,场景切换至诗人攀登望楚山的过程。在晴空朗日之下,登上山顶的诗人极目远眺,目光似要穿透天际。以“望尽”写视野之远,侧面烘托出山的高耸,此为虚写,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随后,“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诗人将视角南移,庞大的云梦泽在眼中如掌心般渺小,而传说中的桃花源也隐匿于朦胧花丛之中。实际上,云梦泽历经变迁,在唐代已大多干涸成陆,且桃花源远在湖南,即便极目远眺也难以望见。此处诗人巧用视觉近大远小的原理,借助想象与夸张,将云梦泽“缩小”,把桃花源“拉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侧面渲染望楚山的高峻,构思新颖,别具一格,不仅展现了山之巍峨,更映射出诗人高远豁达的胸怀。直至夜幕降临,诗人才踏上归程,足见望楚山魅力非凡,令其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在下山途中,诗人又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月夜山溪图:骏马疾驰,于银色月光下踏山而下;薛萝摇曳,月影倒映于深邃溪流,恰似沉璧。此景优美静谧,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灵动与诗意。
4. 作品点评
诗风清新淡雅,于简洁中蕴含丰富华彩,呈现出淡而有韵、“文采斐然”的独特韵味。
# 襄阳气象清远,心惊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徐献忠
上一篇:唐·虞世南《春夜》
下一篇:唐·李嘉祐《题道虔上人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