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āng
yǒu
huái
怀
yuān
yāng
shī
shǒu
sān

朝代:清作者:钱秉镫浏览量:5
shēng
jiāo
jǐng
mèng
nán
chéng
kuì
shà
rén
jiān
kàng
qíng
huàn
zuò
yuān
yāng
dān
shí
shí
yǐng
míng

译文

这一生,与你交颈同眠的美梦难以实现,真是愧对人间那些恩爱的夫妻情分。被称作鸳鸯,却形单影只不能成对,常常独自回望身影,害怕听到别人叫出“鸳鸯”这个名字。

逐句剖析

"此生交颈梦难成":这一生,与你交颈同眠的美梦难以实现,

"愧煞人间伉俪情":真是愧对人间那些恩爱的夫妻情分。

"唤作鸳鸯单不得":被称作鸳鸯,却形单影只不能成对,

"时时顾影怕呼名":常常独自回望身影,害怕听到别人叫出“鸳鸯”这个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方有怀孤鸳鸯诗四首(其三)》是清代诗人钱秉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为唱和友人“方有怀”所作的咏物诗,以“孤鸳鸯”为核心意象,借物抒情,寄寓深沉的孤寂与怅惘。全诗紧扣“孤鸳鸯”的境遇展开,四句层层递进,将个体的孤独与对“鸳鸯”这一意象的传统认知形成强烈反差。首句“此生交颈梦难成”,直指鸳鸯本应成双成对、交颈而眠的天性,却落得“梦难成”的结局,开篇即奠定凄苦基调,暗喻爱情或知己之约的落空;次句“愧煞人间伉俪情”,以“孤鸳鸯”的视角,面对人间夫妻的恩爱,生出“愧煞”之感,既强化了自身的孤独,也暗含对美满情感的向往与失落;第三句“唤作鸳鸯单不得”,点破核心矛盾,明明被称作象征成双的“鸳鸯”,却偏偏形单影只,“单不得”三字道尽名实不符的尴尬与痛苦,更显孤独的沉重;末句“时时顾影怕呼名”,以细节收束,孤鸳鸯常常独自顾影自怜,甚至害怕听到“鸳鸯”之名——因这名字时刻提醒着它的孤单,将内心的敏感、凄切推向极致。此诗借“孤鸳鸯”的形象,实则是诗人借咏物寄托自身的情感境遇,可能暗含对失去伴侣、知己的痛惜,或对人生孤独状态的感慨。全诗语言浅白却意蕴深厚,于细微处见真情,将孤独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此生交颈梦难成”:首句以“交颈”点出鸳鸯的核心意象——本应是成双成对、亲密相依的象征,却用“梦难成”打破这一固有认知。“此生”二字更添宿命感,仿佛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定数,连最基本的相伴之梦都无法实现。诗人将孤鸳鸯的遗憾浓缩于“梦难成”三字,既扣住“孤”字,又为后文的自愧与敏感埋下伏笔,开篇便奠定凄苦基调。“愧煞人间伉俪情”:次句以对比强化孤独。“人间伉俪情”指世间夫妻的恩爱相守,是圆满的象征;而“愧煞”一词,将孤鸳鸯的自惭之情推向极致——它因自身的形单影只,面对他人的幸福时,竟生出深深的愧疚。这种“愧”并非真的有错,而是孤独者面对圆满时的本能失落,既反衬出人间真情的可贵,更凸显出自身境遇的悲凉,情感愈发沉郁。“唤作鸳鸯单不得”:第三句点破核心矛盾,堪称全诗的“文眼”。“鸳鸯”本是“成双”的代名词,可这只鸳鸯却“单不得”——“单”是现实,“不得”是对“单”的抗拒与无奈。名字与现实的割裂,让它陷入名实不符的尴尬:被赋予象征美满的身份,却承受着极致的孤独。这种矛盾感比单纯的“孤”更添一层痛苦,仿佛连名字都在时刻嘲讽它的不幸。“时时顾影怕呼名”:末句以细节收束,将孤鸳鸯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顾影”是孤独者的典型动作,它对着影子自我审视,却只看到形单影只的自己;“怕呼名”则更进一步——它害怕听到“鸳鸯”二字,因为这两个字会瞬间唤醒它对“成双”的渴望,以及对自身“孤单”的刺痛。一个“怕”字,道尽了孤独者的敏感与脆弱,将无形的痛苦转化为具体的心理反应,余味凄切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袁枚《听诗叟》

下一篇:清·黄遵宪《山歌(其三、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