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màn
·
·
sòng
yàn

朝代:清作者:屈大均浏览量:3
hèn
shā
péng
piān
suí
rén
zhuǎn
gèng
lián
liǔ
nán
qīng
wèn
zhēng
hóng
鸿
nán
xiàng
shí
nuǎn
fǎn
lóng
tíng
zhèng
yǒu
biān
yān
xuě
xiān
biāo
qiān
sòng
cháng
chéng
xiàng
bīng
mén
shǎo
dài
bái
shǒu
rén
zhèng
hǎi
shàng
shǒu
xié
qīng
qiū
shēng
宿
dìng
huán
jīng
chóu
yuè
fēn
míng
yòu
āi
jiā
zhēn
duàn
zhōng
shāng
qíng
kuà
yáng
xiǎo
ér
zhēng
shè
nèn
néng
dào
bái
pín
tīng
jìn
cháng
tiān
biàn
pái
rén
fēng
fēi
máo
suí
chù
piāo
líng
shū
wèi
chéng

译文

可恨那沙蓬草、偏偏要随人迁徙,更让人伤心的是,那烟雾中的老柳不再返青。试问南飞的大雁,何时天气转暖,才能返回北方的龙庭。此刻正有无边的烟雪,与狂暴的秋风携手,送我渡过万里长城。且在并州城门稍作停留吧,遥想那白头牧羊的苏武,正在海上,与李陵手牵手相见。秋天的声音啊。刚入睡又被惊醒。愁绪中的月色、总是模糊不清。四周又响起哀怨的胡笳声,捣衣石的砧声断断续续,整夜都让人伤感不已。骑着羊的小儿争相射箭,怎能射到、那白蘋丛生的小洲。看那辽阔长天、鸿雁遍排“人”字,逆着风飞去,羽毛在四处飘零,想寄书信却终未写成。

逐句剖析

"恨沙蓬、":可恨那沙蓬草、

"偏随人转":偏偏要随人迁徙,

"更怜雾柳难青":更让人伤心的是,那烟雾中的老柳不再返青。

"问征鸿南向":试问南飞的大雁,

"几时暖":何时天气转暖,

"返龙庭":才能返回北方的龙庭。

# 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后汉书·窦宪传》有“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李贤注:“匈奴五月大会龙庭,祭其先、天地、鬼神。”冒顿,汉时一匈奴单于名。区落,部落也。

"正有无边烟雪":此刻正有无边的烟雪,

"与鲜飙千里":与狂暴的秋风携手,

# 鲜飙:清风。

"送度长城":送我渡过万里长城。

"向并门少待":且在并州城门稍作停留吧,

"白首牧羝人":遥想那白头牧羊的苏武,

# 牧羝:《汉书·苏武传》载苏武使匈奴,单于迫降,武不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羝弗乳,以绝武返汉之望。“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欲劝之降,武弗从。“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羝,公羊。

"正海上":正在海上,

"手携李卿":与李陵手牵手相见。

"秋声":秋天的声音啊。

"宿定还惊":刚入睡又被惊醒。

"愁里月、":愁绪中的月色、

"不分明":总是模糊不清。

"又哀笳四起":四周又响起哀怨的胡笳声,

"衣砧断续":捣衣石的砧声断断续续,

# 砧:捣衣石。

"终夜伤情":整夜都让人伤感不已。

"跨羊小儿争射":骑着羊的小儿争相射箭,

"恁能到、":怎能射到、

"白蘋汀":那白蘋丛生的小洲。

# 汀:水中或水边之平地。

"尽长天、":看那辽阔长天、

"遍排人字":鸿雁遍排“人”字,

"逆风飞去":逆着风飞去,

"毛羽随处飘零":羽毛在四处飘零,

"书寄未成":想寄书信却终未写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萸香慢·送雁》是明代屈大均所作的一首词,题材围绕深秋南飞的大雁展开。词的上片描绘塞外秋色,感叹节序感伤,词人以苏武自况,抒发坚贞爱国的胸怀与壮志未酬的悲凉;下片更深刻地抒发愁伤心情,借雁自况表达对形势失望和对安危的担忧。全词运用人雁合一的表达技巧,语言含蓄深厚,借深秋大雁抒发离乡背井、客居异地的愁苦,暗寓清人入主中原后,作为前朝遗民的黯淡心理,是一曲明遗民的悲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今属广州)人。南明时补生员,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屈大均被称为“岭南文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以屈骚为宗,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多写家国兴亡之事;其词风格雄豪劲健;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代表作品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屈大均旅居西北时创作的。当时正值深秋时节,词人目睹大雁南飞之景,触景生情,遂有感而发写下此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题材词。全词通过雁之南归难、乡书难寄,层层递进地抒发了对复明无望的悲凉意绪,以及对清廷统治下自身安危的忧虑,在“送雁”的表象下,深蕴着遗民群体于时代风波中的悲愤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风沙迷目,蓬草飞转,令人神丧”“无边烟雪”开篇描绘塞外风沙、蓬草、烟雪等萧瑟秋景,既渲染出凄凉氛围,又暗含世道险恶、归乡艰难的愁绪,使景与情浑然一体。象征:以“南飞大雁”自况,表面写雁的逆风南飞、恐遭箭伤,实则隐喻自身作为前朝遗民漂泊异乡、遭受威胁的处境,“跨羊小儿”更直指清廷,借物抒怀,表意含蓄。用典:“白首牧羝人”化用苏武牧羊典故,以“白首牧羝人”自比,借苏武坚守气节、矢志不渝的形象,表达自己忠于明朝、不屈抗争的精神,深化主题。虚实结合:实写句如“那狂风的呼啸,那掠过长空的雁鸣”“朦胧的月色,在黄沙弥漫和浓重的夜雾里不甚分明”“哀怨的笳声,断断续续的捣衣声”,描绘眼前所见所闻之景;虚写句如“担心它们是否能到达南方”“自己的乡书也难以寄达”,通过对大雁归途的担忧、乡书难寄的想象,抒发内心怅惘。

3. 分段赏析

上片“恨沙蓬、偏随人转,更怜雾柳难青。问征鸿南向,几时暖,返龙庭。正有无边烟雪,与鲜飙千里,送度长城。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便以雄浑苍凉之笔勾勒塞外秋景:飞沙走石遮蔽双眼,蓬草随风狂舞,令人心神俱丧。化用“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典故,更添苍茫之感,而柳色凋零的喟叹,将秋意肃杀推向极致。词人转而询问南飞鸿雁归期,顺势引出“送雁”主旨。“龙庭”一词点出西北边塞,“无边烟雪”与“大风送雁”的描写,既细腻展现北地秋景的凛冽,又暗含世道如风雪般险恶、归乡之路艰难险阻的隐喻。“白首牧羝人”一句,巧妙化用苏武牧羊的典故,以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自比,将自己矢志抗清、漂泊天涯的孤勇气节展露无遗,同时也流露出复明无望的深沉悲怆。下片“秋声。宿定还惊。愁里月、不分明。又哀笳四起,衣砧断续,终夜伤情。跨羊小儿争射,恁能到、白蘋汀。尽长天、遍排人字,逆风飞去,毛羽随处飘零,书寄未成。”则转入情感的直抒胸臆。北国秋声较之欧阳修笔下更显凄厉,狂风呼啸、雁鸣哀转,在朦胧月色与黄沙夜雾交织的背景下,呜咽的笳声与断续的捣衣声此起彼伏,层层叠叠地渲染出词人孤苦无依的心境。“跨羊小儿”以轻蔑之语指代清廷,借担忧大雁南飞途中遭箭伤,隐喻自身作为反清志士时时面临迫害的危险处境,既表达对清廷统治的不满,也透露出对自身安危的忧虑。结尾处,南飞雁阵在逆风和胡骑的威胁下难以抵达江南,词人借此感叹乡书难寄,将遗民无家可归的怅惘与复国无望的绝望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雁为线索,将人与雁的命运紧密交织,比兴手法贯穿始终。表面句句写雁,实则字字诉己,于含蓄委婉中寄寓深厚家国情怀。苍凉的塞外之景、悲怆的历史典故、细腻的情感抒发融为一体,在哀怨婉转的辞藻间,迸发出遗民对故国的忠诚与对现实的悲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20》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七十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