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沙蓬、":可恨那沙蓬草、
"偏随人转":偏偏要随人迁徙,
"更怜雾柳难青":更让人伤心的是,那烟雾中的老柳不再返青。
"问征鸿南向":试问南飞的大雁,
"几时暖":何时天气转暖,
"返龙庭":才能返回北方的龙庭。
# 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后汉书·窦宪传》有“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李贤注:“匈奴五月大会龙庭,祭其先、天地、鬼神。”冒顿,汉时一匈奴单于名。区落,部落也。
"正有无边烟雪":此刻正有无边的烟雪,
"与鲜飙千里":与狂暴的秋风携手,
# 鲜飙:清风。
"送度长城":送我渡过万里长城。
"向并门少待":且在并州城门稍作停留吧,
"白首牧羝人":遥想那白头牧羊的苏武,
# 牧羝:《汉书·苏武传》载苏武使匈奴,单于迫降,武不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羝弗乳,以绝武返汉之望。“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欲劝之降,武弗从。“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羝,公羊。
"正海上":正在海上,
"手携李卿":与李陵手牵手相见。
"秋声":秋天的声音啊。
"宿定还惊":刚入睡又被惊醒。
"愁里月、":愁绪中的月色、
"不分明":总是模糊不清。
"又哀笳四起":四周又响起哀怨的胡笳声,
"衣砧断续":捣衣石的砧声断断续续,
# 砧:捣衣石。
"终夜伤情":整夜都让人伤感不已。
"跨羊小儿争射":骑着羊的小儿争相射箭,
"恁能到、":怎能射到、
"白蘋汀":那白蘋丛生的小洲。
# 汀:水中或水边之平地。
"尽长天、":看那辽阔长天、
"遍排人字":鸿雁遍排“人”字,
"逆风飞去":逆着风飞去,
"毛羽随处飘零":羽毛在四处飘零,
"书寄未成":想寄书信却终未写成。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今属广州)人。南明时补生员,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屈大均被称为“岭南文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以屈骚为宗,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多写家国兴亡之事;其词风格雄豪劲健;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代表作品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题材词。全词通过雁之南归难、乡书难寄,层层递进地抒发了对复明无望的悲凉意绪,以及对清廷统治下自身安危的忧虑,在“送雁”的表象下,深蕴着遗民群体于时代风波中的悲愤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风沙迷目,蓬草飞转,令人神丧”“无边烟雪”开篇描绘塞外风沙、蓬草、烟雪等萧瑟秋景,既渲染出凄凉氛围,又暗含世道险恶、归乡艰难的愁绪,使景与情浑然一体。象征:以“南飞大雁”自况,表面写雁的逆风南飞、恐遭箭伤,实则隐喻自身作为前朝遗民漂泊异乡、遭受威胁的处境,“跨羊小儿”更直指清廷,借物抒怀,表意含蓄。用典:“白首牧羝人”化用苏武牧羊典故,以“白首牧羝人”自比,借苏武坚守气节、矢志不渝的形象,表达自己忠于明朝、不屈抗争的精神,深化主题。虚实结合:实写句如“那狂风的呼啸,那掠过长空的雁鸣”“朦胧的月色,在黄沙弥漫和浓重的夜雾里不甚分明”“哀怨的笳声,断断续续的捣衣声”,描绘眼前所见所闻之景;虚写句如“担心它们是否能到达南方”“自己的乡书也难以寄达”,通过对大雁归途的担忧、乡书难寄的想象,抒发内心怅惘。
3. 分段赏析
上片“恨沙蓬、偏随人转,更怜雾柳难青。问征鸿南向,几时暖,返龙庭。正有无边烟雪,与鲜飙千里,送度长城。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便以雄浑苍凉之笔勾勒塞外秋景:飞沙走石遮蔽双眼,蓬草随风狂舞,令人心神俱丧。化用“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典故,更添苍茫之感,而柳色凋零的喟叹,将秋意肃杀推向极致。词人转而询问南飞鸿雁归期,顺势引出“送雁”主旨。“龙庭”一词点出西北边塞,“无边烟雪”与“大风送雁”的描写,既细腻展现北地秋景的凛冽,又暗含世道如风雪般险恶、归乡之路艰难险阻的隐喻。“白首牧羝人”一句,巧妙化用苏武牧羊的典故,以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自比,将自己矢志抗清、漂泊天涯的孤勇气节展露无遗,同时也流露出复明无望的深沉悲怆。下片“秋声。宿定还惊。愁里月、不分明。又哀笳四起,衣砧断续,终夜伤情。跨羊小儿争射,恁能到、白蘋汀。尽长天、遍排人字,逆风飞去,毛羽随处飘零,书寄未成。”则转入情感的直抒胸臆。北国秋声较之欧阳修笔下更显凄厉,狂风呼啸、雁鸣哀转,在朦胧月色与黄沙夜雾交织的背景下,呜咽的笳声与断续的捣衣声此起彼伏,层层叠叠地渲染出词人孤苦无依的心境。“跨羊小儿”以轻蔑之语指代清廷,借担忧大雁南飞途中遭箭伤,隐喻自身作为反清志士时时面临迫害的危险处境,既表达对清廷统治的不满,也透露出对自身安危的忧虑。结尾处,南飞雁阵在逆风和胡骑的威胁下难以抵达江南,词人借此感叹乡书难寄,将遗民无家可归的怅惘与复国无望的绝望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雁为线索,将人与雁的命运紧密交织,比兴手法贯穿始终。表面句句写雁,实则字字诉己,于含蓄委婉中寄寓深厚家国情怀。苍凉的塞外之景、悲怆的历史典故、细腻的情感抒发融为一体,在哀怨婉转的辞藻间,迸发出遗民对故国的忠诚与对现实的悲愤。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