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è
shān
qiū
zuò

朝代:清作者:屈大均浏览量:3
qiū
lín
jìng
shù
luò
niǎo
pín
jīng
fēng
zhī
shān
yuè
shēng
sōng
mén
kāi
cuì
tán
shuǐ
kōng
míng
jiàn
jué
tiān
xiǎo
niàn
yuǎn
zhēng

译文

秋天的树林中的树没有一刻是安静的,落叶的声音频频把鸟儿惊起。一整夜风吹叶落,好似在刮风下雨,连山中的月亮升上山头都不知道。打开简陋的松门,满目都是苍翠之色,潭水与天光相接,更觉澄澈而明朗。天鸡已经报晓,天渐渐亮了,披上衣服,心里又挂念起远行的事来。

逐句剖析

"秋林无静树":秋天的树林中的树没有一刻是安静的,

"叶落鸟频惊":落叶的声音频频把鸟儿惊起。

# 叶落鸟频惊:谓即使树叶落地,也会使鸟儿受惊。写树林静极,落叶之声亦很明显会惊动宿鸟。暗喻生活在满族人统治下,人们坐立不安,一夕数惊的精神状态。别有深意。

"一夜疑风雨":一整夜风吹叶落,好似在刮风下雨,

# 一夜疑风雨:谓松涛阵阵,疑是风雨到来。

"不知山月生":连山中的月亮升上山头都不知道。

# 不知山月生:谓不知月亮已升在山头。

"松门开积翠":打开简陋的松门,满目都是苍翠之色,

# 松门开积翠:谓打开松木门,满目都是苍翠之色。松门:用松枝编搭成的柴门。积翠:指山光和山上松柏翠色浓郁。一说指用来编搭成柴门的松枝浓密青翠。

"潭水入空明":潭水与天光相接,更觉澄澈而明朗。

# 潭水入空明:谓潭水显得格外空阔明澈。

"渐觉天鸡晓":天鸡已经报晓,天渐渐亮了,

# 天鸡:神话中天上的鸡。

"披衣念远征":披上衣服,心里又挂念起远行的事来。

# 远征:远行。作者正为抗清复明而奔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摄山秋夕作》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首联、颔联以枕上所闻所感,生动呈现秋夜动态与诗人心理变化;尾联写天晓披衣,抒发远征之志。全诗融情于景,笔触灵动,既勾勒出清幽秋夜图景,又含蓄寄寓其在动荡时代下,渴望奔赴远方、有所作为的复杂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今属广州)人。南明时补生员,曾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又还俗。屈大均被称为“岭南文宗”,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以屈骚为宗,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多写家国兴亡之事;其词风格雄豪劲健;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代表作品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已削发为僧九年、躲避清兵迫害的屈大均滞留南京期间,游览摄山,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摄山秋夕作》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秋景诗。全诗笔触灵动,既描绘了清幽秋夜图景,又表达了作者在动荡时代下,渴望奔赴远方、有所作为的复杂情怀,以及抒发了作者远征之志。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美好的月夜虽令人沉醉,但诗人客居异乡,望月难免思归。“披衣”展现其对月难眠,“念远征”情感低沉,融情于景,将无尽的旅思乡愁、悲酸凄苦蕴含其中。

3. 分段赏析

首联“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初入夜时分,山风呼啸,秋林摇曳不止,黄叶纷纷飘落,松涛声此起彼伏。林中鸟儿受落叶声惊扰,频频发出惊恐啼叫,整个山林仿佛陷入惶惶不安的氛围,生动勾勒出摄山初夜的动态之景。颔联“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夜半之时,此联借主观想象与现实的反差凸显山月之美。因入夜时风狂树动,诗人推测整夜将是秋风萧瑟、夜空如墨,可后半夜风势渐弱,抬头忽见山月高悬,这种意外之景,将诗人望见明月时的惊喜展露无遗。颈联“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夜半之后,诗人开门所见月光下的景致,描绘松树之影如苍翠堆积的藻荇;“潭水入空明”写地下月光如澄澈潭水,诗人信手拈来,绘就朦胧月夜图,诗趣盎然。颔联、颈联与首联景物截然不同,首联是动景且显萧索,颔联、颈联为静谧美景。诗人巧用以动衬静、以恶衬美的手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月夜之美,同时借景象变化丰富意境,让诗歌结构起伏有致,避免呆板。尾联“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拂晓之际,此句以游子思乡之情收尾。美好的月夜虽令人沉醉,但诗人客居异乡,望月难免思归。“披衣”展现其对月难眠,“念远征”情感低沉,将无尽的旅思乡愁、悲酸凄苦蕴含其中。虽非以景结情,但基于前两联的月夜描写,情感真挚深沉,同样极具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此诗的自然之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写景自然,全诗对景物的描绘仿若真实还原自然界的模样,毫无雕琢之感。在描摹景致的同时,巧妙融入个人内心情感,达成诗情与画意的完美交融。其二是层递自然,诗人依据时间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地展现入夜、夜半、拂晓时的所见所感,层次清晰分明,诗意转换流畅,脉络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写风林山月之景,令读者如闻其声,如亲其境,真化工也。

清黄培芳《香石诗话》

# 天机自流,岂关人力。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十)》

下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八》

猜你喜欢